你是否在看完让·科克托的《奥菲斯的遗嘱》(Le Testament d'Orphée)后,感觉一头雾水,仿佛做了一场光怪陆离的梦?🤔 心里嘀咕着“这到底想表达什么?” 这其实是很多观众,甚至是资深影迷初次接触这部1960年的法国超现实主义经典时的共同困惑。别担心,云哥今天就带大家剥开它晦涩的外壳,看看这部导演的人生终章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诗意与哲学。
🔍 首先,《奥菲斯的遗嘱》到底是部什么电影?
《奥菲斯的遗嘱》是法国艺术家让·科克托(Jean Cocteau)执导的“诗人三部曲”的最终章。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叙事电影,而更像一部视觉诗歌或流动的自传。影片黑白摄制,片长79分钟,科克托亲自出演了一位穿越时空的诗人,在超现实的世界中漫游,遭遇各种象征性的人物和事件,审视生命、艺术与死亡。
简单来说,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位老艺术家用电影胶片写就的、留给人间的一封私人又宏大的遗嘱,是他对自己一生艺术创作的诗意总结。
❓ 导演科克托何许人也?为何这片子这么“怪”?
理解科克托是理解这部电影的关键。他可不是一般的导演,而是一位横跨诗歌、绘画、小说、戏剧和电影的全面艺术家。他自视首先是一位诗人,他认为自己所有的创作,包括电影,都是诗歌的延伸。
他的电影语言极度个人化,充满了私人符号和隐喻。他排斥当时兴起的彩色技术,认为黑白才是艺术家的“墨水”。在《奥菲斯的遗嘱》中,他大量运用倒放、叠化、象征性布景等手法(例如著名的“镜中穿越”)来构建那个超现实世界。所以觉得“怪”就对了,因为他本意就不是讲一个常规故事,而是营造一场哲思的梦境。
🎨 影片里那些难忘的意象,到底在说什么?
电影里充满了值得品味的符号,云哥挑几个重要的说说:
- •
唯一的红色:在全片黑白影像中,唯有诗人被密涅瓦长矛刺穿后流出的鲜血和那朵被丢弃的芙蓉花是红色的。这抹红色极其震撼,它象征着艺术创作是心血与生命的结晶,是艺术家献给世界的最终奉献。
- •
镜子的通道:镜子在科克托的电影里是穿梭于现实与虚幻、生与死两个世界的通道。它代表着自我审视、探索未知和超越表象的渴望。诗人通过镜子进行他穿越时空的仪式,也暗示了艺术创作本身就是一种对深层自我的窥探。
- •
那朵花与自画像:片中一个重要情节是,一个从海中诞生的人物要求科克托画下他带来的一朵花(艺术的象征),但科克托最终画出的却是自己的肖像。这揭示了科克托的一个核心观点:所有的艺术家最终都只能在作品中画(表达)自己。作品既是通向普遍性的桥梁,又无可避免地烙上了创作者个人的印记。
📜 “遗嘱”之外:电影与神话的共鸣
片名中的“奥菲斯”指向希腊神话里那位用琴声打动冥王的诗人。科克托自比奥菲斯,意味着他将自己视为一个为艺术献身的现代诗人。电影中他追寻女神、直面死亡的旅程,也呼应了奥菲斯闯入地府试图带回爱妻的勇敢与悲怆。
这不仅是一次艺术上的致敬,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自况:艺术家也如同神话英雄,必须经历艰难的精神旅程,甚至以生命为祭品,才能换取灵感的结晶。
👁️ 我们该如何欣赏这部“难懂”的诗电影?
面对《奥菲斯的遗嘱》,或许我们可以调整一下期待和方式:
- 1.
别执着于“看懂”:放弃寻求一个清晰直白的故事线。试着像欣赏一首抽象诗或一幅现代画一样去感受它,接纳它带来的情绪、意象和哲学暗示。
- 2.
关注视觉与符号:留意科克托精心设计的每一个画面、每一个道具(如手套、雕像、马车),思考它们可能代表的象征意义。视觉体验本身就是内容。
- 3.
了解背景助理解:如果对科克托的生平、其他作品(尤其是前两部《诗人之血》、《奥菲斯》)以及他钟爱的希腊神话有一些初步了解,会更容易进入他的世界。
- 4.
选择好的观影环境:这部电影不适合在嘈杂环境中碎片化观看。找一个能让你静下心来的时间和空间,沉浸其中,才能更好地捕捉其氛围。
云哥的个人心得与建议🎬
第一次看《奥菲斯的遗嘱》时,我也被它那种喃喃自语般的梦呓感和跳跃的叙事搞得有点懵。但冷静下来,抛开“理解”的包袱,单纯去感受那些流动的影像时,反而获得了一种很特别的体验。它不像故事,更像一种情绪和哲思的笼罩。
科克托用这部电影完成了与艺术和世界的告别。它不完美,甚至有些地方显得任性和自恋,但它的真诚和独创性毋庸置疑。它让我们看到,电影不仅可以讲故事,还可以成为探讨生命、死亡和艺术本质的媒介。
如果你对电影史、实验电影或者艺术哲学感兴趣,那么《奥菲斯的遗嘱》绝对是一部值得你耐心品味的作品。它可能不会成为你“最爱”的电影,但很可能会是你看过最独特、最难忘的电影之一。希望云哥的分享能帮你更好地进入科克托的光影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