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影片《何以为家》以其震撼人心的叙事和发人深省的主题,在2019年中国上映后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部由娜丁·拉巴基执导的作品,用近乎纪录片的手法,展现了生活在黎巴嫩的叙利亚难民男孩赞恩的残酷童年,让观众在泪水中思考战争、家庭与生育责任等深刻议题。
🎬 一、电影概况与创作背景
《何以为家》原名"迦百农",在圣经中是地名,也有"混乱和无规则"的含义。这部电影历时五年精心打磨而成,其中单是社会调查就长达三年,拍摄花了6个月,素材长度达到520多小时,剪辑又费了两年多。导演娜丁·拉巴基花了五年时间进行创作,光前期的实际调查就进行了三年时间,并启用真实生活在影片背景中的人担任演员,真实还原了黎巴嫩底层社会的现状。
影片在戛纳电影节获得评审团奖,并入围2019年奥斯卡、金球奖、凯撒奖等多个重大奖项的最佳外语片提名。在中国上映后,该片取得了惊人的票房成绩,总票房达2.1亿元,远远超过其在北美、法国的票房,使中国成为该片全球第一大票仓。
😢 二、剧情亮点与情感冲击
电影采用倒叙手法,从法庭诉讼开始。12岁的男孩赞恩在法庭上控告自己的父母,说出了震撼人心的台词:"我想起诉我的父母,因为生了我……我希望大人听我说,养不起孩子的大人不要生孩子。关于童年,我日后能记住的只有暴力,辱骂、殴打,链子、水管、皮带打在身上的感觉"。
赞恩的童年生活令人揪心:住在没有床的贫民窟里,一家人挤在地上睡觉;孩子没有学上,从小在街头打零工,还要帮父母偷偷卖违禁药物;11岁的妹妹被父母强行卖给房东为妻,婚后不久就因怀孕而死。片中有一幕是妹妹萨哈第一次来例假,赞恩主动把她拉到公共卫生间,帮她清理干净,还用衣服制作了简易姨妈巾。他不断叮嘱妹妹千万不要被父母发现,因为他知道一旦父母发现,妹妹唯一的命运就是被卖掉。
赞恩离家出走后,遇到了在餐厅打黑工的拉希尔,并帮她照顾年幼的宝宝尤纳斯。三个人组成了临时家庭,相互扶持。这段经历展现了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中,人性中的善良和关爱依然存在。
🌍 三、社会议题与现实意义
《何以为家》通过儿童视角,展现了战乱国家中难民的生活困境。影片中的角色面临着身份认同危机,赞恩回家拿不到证明自己存在的证件,入狱后竟由法医检查乳牙才能确定年龄;身为难民的黑人母亲拉希尔努力工作只为买一张假的身份证。
电影揭示了战争对社会文化心理结构以及家庭伦理道德结构的深度解体。在战后异化的社会中,为了生存,人人变成了出卖灵魂的行尸走肉:为了付房租,父亲将十一岁的女儿嫁给房东;为了金钱,母亲向牢狱中的人出售使人成瘾的药品。
社会问题 | 电影中的表现 | 现实影响 |
---|---|---|
难民危机 | 赞恩一家没有合法身份,生活困苦 | 无法获得教育、医疗等基本权利 |
童婚问题 | 11岁的妹妹被卖给房东为妻,最终难产而死 | 女性权益被剥夺,生命受到威胁 |
贫困与犯罪 | 孩子们被迫打工,甚至参与卖违禁药物 | 儿童成长环境恶化,未来受限 |
影片最引发讨论的是关于"生育责任"的话题。赞恩在法庭上的控诉——"养不起孩子的大人不要生孩子"——直接挑战了传统生育观念。许多观众看完电影后开始思考如何为人父母这一沉重话题。这种情况在各个国家都有,有的家长不在乎孩子童年时的感受,但往往孩子此时受到的伤痛最深。有句话说得好,"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 四、艺术特色与表演魅力
《何以为家》的艺术成就令人瞩目。影片采取了回叙的结构,一开始就是赞恩向法官起诉控告他的亲生父母,先声夺人,产生了强烈的戏剧张力。后面则大量运用了纪录片和新闻镜头的拍摄方式,手持摄影中的外景呈现的是低矮破败的房屋,食不果腹的生活,人满为患的监狱,没有身份的难民如蝼蚁般生活着,让人无奈乃至绝望。
影片中绝大多数都是非职业演员,扮演赞恩的小男孩也叫赞恩,片中看不出任何表演的痕迹,因为他的童年生活,和片中呈现的并没有太大差别。这位小演员是真实的叙利亚难民,被导演从贫民窟发掘出来时,12岁的他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影评人史航说,他不是"演得好",而是"站在镜头面前,让苦难再次发生一遍就可以了"。
导演娜丁·拉巴基几乎是放任演员让他们自由发挥,也正因为这样,赞恩这个角色演得越好,就越让人心疼小演员的遭遇。演员们浑然天成的表演更好地成就了这部现实主义电影的艺术魅力。
💡 五、观影启示与现实影响
《何以为家》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全球范围内存在的难民问题和儿童权益问题。影片让和平世界里的人通过艺术作品懂得他人的苦难。许多观众表示,看完电影后一连感慨了好几句"再也不要有战争了"。
电影也引发了关于"父母资格考试"的讨论。很多人都有被遗弃的经历,也有很多人从未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从小就面对生活的重压。"生而不养"不仅仅出现在战乱的黎巴嫩,它同样也是许多国人幼年苦痛的根源。
值得欣慰的是,这部电影并没有完全展现黑暗的绝望,在最艰难的时刻,依然体现着人性的光芒。不论是电影里表现出的底层人民之间的相互扶持,赞恩对妹妹和没有血缘的弟弟的照顾,还是他一路上遇到的陌生人给予的善意,都让人心怀一丝希望。
更让人感到开心的是,电影就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电影里的赞恩在生活里也叫赞恩,他的确出生在一个叙利亚难民家庭。电影拍摄完成后,他有机会去挪威生活,并且接受教育。这表明电影不仅可以观察和展现我们的生活,最终也可以介入我们的生活,并产生意想不到的意义。
💭 个人观点与建议
看了《何以为家》,我深深被这部电影的真实力量和人文关怀所打动。它不像有些作品那样刻意煽情,而是用近乎冷静的镜头呈现现实,反而更能触动人心。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赞恩在片尾终于露出笑容的场景,那个难得的笑容让人心头百般不是滋味。
我强烈推荐大家观看这部电影,特别是即将成为父母或已经为人父母的人。它会让我们思考生育的意义和责任,提醒我们在决定带来新生命时,是否能够给予孩子应有的关爱和成长环境。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世界各地的难民问题和儿童权益保障。虽然我们个人的力量有限,但可以通过支持相关公益组织、提高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度等方式,为改善这些孩子的处境贡献一份力量。
正如导演娜丁·拉巴基所说:"电影是改变的开始"。希望《何以为家》能够成为改变的开始,让更多孩子能够拥有一个真正温暖的家和幸福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