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沙漠》影评:色彩如何诉说工业时代的孤独,人类情感真的能被异化吗

你是否也曾感到,即便身处人群,内心却像一片荒芜的沙漠?🫠 1964年,意大利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就用他的电影《红色沙漠》,把这种感觉拍了出来。这部电影号称是影史上“第一部真正美学意义的彩色片”,但它的颜色看的并不让人开心,反而充满了工业社会的压抑和人的孤独。

🎨 颜色会说话

安东尼奥尼在这部电影里,给颜色赋予了特别的意义。他可不是随便拍拍的,据说为了这部电影,他特意租了个工厂,然后把工厂里里外外刷成了他想要的颜色——主要是正红、明黄和宝蓝。 甚至有说法是,工厂车间刷成红色后,打架事件都变多了,颜色真的能这么影响人情绪吗?

电影里,红色并不温暖,反而常让人感到危险和躁动;蓝色不是宁静,而是忧郁;黄色则常常代表着迷乱甚至背叛。 女主角朱莉安娜(莫妮卡·维蒂 饰)身上那件绿色大衣,几乎是电影里唯一像自然生命的颜色,但她穿着这抹绿色,在灰蒙蒙的工业环境里显得那么格格不入,仿佛渴望却无法真正融入。

🏭 工厂、噪音与“沙漠”

电影里的世界,工厂烟囱冒着黄烟,机器发出单调轰鸣,地上不时喷出蒸汽。 自然环境被严重污染,天空总是灰的,河流污浊,郊外荒凉。 安东尼奥尼把这种工业文明创造的景观比作“红色沙漠”——一片精神与情感的荒芜之地。

人们在这里生活,但好像又没那么活着。电影里有一个挺震撼的镜头:巨大的烟囱下,人显得特别渺小。 这或许暗示着,在庞大的工业体系面前,个人的情感和需求,似乎变得微不足道,甚至是被忽略和牺牲的。

👥 疏离的人,难懂的心

电影的故事并不复杂。女主角朱莉安娜在一次车祸后变得异常焦虑和神经质。 她和丈夫看似在一起,却好像隔得很远。丈夫对她精神上的不安似乎并不真正理解,甚至有些冷漠。 后来她遇到了丈夫的同事科拉多,但这段关系也没能给她慰藉。

电影里的人和人的关系,常常让人觉得“卡不住”。他们交谈,但好像又没在真正交流;他们身体靠近,但心灵却像隔着一片沙漠。安东尼奥尼好像想说,在现代工业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沟通的困难,成了一种常态。 朱莉安娜的悲剧在于,她既渴望独立,又需要他人的理解和关爱,但这似乎很难两全。

🌪️ 情绪病了,还是社会病了?

朱莉安娜常常表现出恐惧、恍惚和难以控制的情感。 表面看,这是因为车祸带来的惊吓,但电影似乎暗示,更深层的原因是她对所处的这个工业世界感到绝望。 她害怕街道、工厂、色彩和人群,她说“真实里面有令人恐惧的东西”。

我们能不能说,朱莉安娜的“病”,其实也是工业社会下许多人内心困境的一种极端外化?她无法适应这个冰冷、机械、人情淡漠的环境,她的“不正常”,某种程度上是对这种“不正常”环境的正常反应?这个问题,电影没有直接回答,但看的时候总会忍不住想。

💡 一点个人感想

看《红色沙漠》不是一次轻松的体验。它的叙事很松散,没什么强烈的戏剧冲突,颜色用得大胆却让人不安,整个氛围都弥漫着一种难以言说的焦虑和压抑。但它又很神奇地吸引人看下去。

我有时觉得,虽然这部电影拍于上世纪60年代,但里面描绘的那种人在现代文明中的孤独、疏离和精神困境,在今天看来依然熟悉。我们可能不再被那种具体的工厂烟雾包围,但被信息轰炸、被快节奏推着走、在人群中感到孤独……这些体验或许本质上是相通的。

《红色沙漠》影评:色彩如何诉说工业时代的孤独,人类情感真的能被异化吗

《红色沙漠》影评:色彩如何诉说工业时代的孤独,人类情感真的能被异化吗

安东尼奥尼用色彩和画面,把我们内心那种难以名状的情绪“画”了出来。他让我们看到,工业发展在带来物质丰富的同时,也可能让人的精神世界变得荒芜。​​这部电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时代的光鲜背后,也可能藏着需要被看见和疗愈的失落情感。​

当然,对于导演具体想用每个颜色表达什么,以及一些场景的精确解读,影评人们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正因为这种开放性和复杂性,《红色沙漠》才值得一再品味。如果你也对现代人的精神世界、对电影如何用视觉语言表达情感感兴趣,这部电影绝对是一个值得你耐心看的经典。

《红色沙漠》影评:色彩如何诉说工业时代的孤独,人类情感真的能被异化吗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