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号》影评,为什么票房惨败,为何成为经典

哎,你说一部电影在上映时被骂得一文不值,几十年后却被捧为神作,这事儿是不是挺魔幻的?​​《将军号》​​,这部巴斯特·基顿在1926年捣鼓出来的默片,就经历了这么个过程。当初它可是亏得底朝天,让基顿差点翻不了身,谁能想到现在它成了影史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豆瓣评分高达9.1。我今天就想和你聊聊,为啥它会这么“倒霉”,又为啥它最后能成为经典。

🔥 一、不要命的拍摄,实打实的惊险

这片子最大的看点,就是那些实拍的特技镜头。​​没有特效,没有替身​​,基顿亲自上阵,在飞驰的火车上蹿下跳。有一个镜头是他坐在火车驱动杆上,车一开动,他就随着机械杆上下摆动——看着简单,但万一机器故障,他可能就没了。还有更夸张的:为了拍火车坠桥,剧组真炸了一座桥、废了一列火车。据说光这个镜头就花了4.2万美元(相当于现在好几百万)。成龙的《A计划》里跳钟楼的镜头,据说灵感就来自基顿这种“玩命”拍摄法。

但话说回来,这么拍是不是太冒险了?放在现在,估计剧组会被保险公司拉黑吧。

😶 二、“冷面笑匠”的表演,居然比夸张更有效

巴斯特·基顿有个外号叫“冷面笑匠”。什么意思?就是​​他不管遇到多好笑或者多危险的事,脸上基本都没表情​​。这和其他喜剧演员,比如卓别林那种挤眉弄眼的风格完全不同。

在《将军号》里,他扮演的火车司机强尼被女友误会是胆小鬼、被军队拒绝、还要单枪匹马追火车……可不管发生什么,他都是一张“扑克脸”。这种反差反而制造出特别强的喜剧效果——你笑是因为情境好笑,而不是他硬挤笑料。有人说,基顿的幽默是“高级”的,不靠屎尿屁,也不靠夸张表情,就是靠情境和节奏自然引发笑点。

🚂 三、火车不只是工具,它是“主角”

电影里那列叫“将军号”的火车,其实更像另一个主角。基顿把火车拍活了:爬车顶、钻车底、清铁轨、加煤烧火……这些动作戏和火车机械运动紧密结合,仿佛火车有了生命,和主角一起冒险。

而且电影结构挺有意思:前半段是基顿一个人追火车,后半段是他开着火车被敌人追。一来一回,节奏紧张又不乱,火车始终是叙事中心。在1920年代就能把交通工具拍得这么有魅力,确实超前。

✨ 四、当年惨败,如今封神,为什么?

《将军号》上映时口碑票房双扑。很多人推测,可能因为它有点“黑色幽默”——虽然它是喜剧,但里面真的会死人(虽然不见血),这在当时喜剧片里很少见,观众接受不了。再加上它并没有刻意美化战争,反而带点反讽,那个年代的人可能没看懂。

但几十年后,当人们重新审视它时,才发现它的厉害:​​惊险又好笑,结构工整,讽刺到位​​,很多桥段甚至被后来电影反复模仿。1950年代以后,它被重新挖掘出来,甚至入选了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名录。只能说,它跑得太快,时代花了三十年才追上它。

《将军号》影评,为什么票房惨败,为何成为经典

💡 五、我个人觉得,它好在哪里?

看我这么多,你大概也能感觉到,我对这部电影是挺喜欢的。它不像有些老片那样“过时”,反而因为实拍的特技、巧妙的剧情设计,现在看依然过瘾。基顿的表演克制又精准,不需要台词,光靠动作和场景就能把故事讲得明明白白。

不过我也得承认,看默片需要一点耐心,尤其是习惯了快节奏叙事的现代观众。但如果你能静下心来看,你会发现《将军号》的魅力——它幽默、勇敢、聪明,而且带着一种奇怪的真诚。

《将军号》影评,为什么票房惨败,为何成为经典

总之,如果你对电影史感兴趣,或者想看看成龙、周星驰的“祖师爷”是怎么拍戏的,那么这部片子绝对值得你找一个周末,耐心看完。它或许不完美,但它真实、勇敢,而且充满了创造力的光芒。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