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罗时间》影评,中年婚姻危机如何排解,异国邂逅会有结果吗,柏拉图式爱情值得吗

你有没有试过,和伴侣约好一场期待已久的旅行,结果对方突然因为工作放了你鸽子,把你一个人丢在完全陌生的国度?😔 朱丽叶就遇到了这种尴尬,她从加拿大飞到埃及开罗想和丈夫浪漫一下,结果丈夫马克因加沙地带的突发冲突无法脱身,只托了他的前安全官、埃及绅士塔列克来照顾她。于是,一段在古老开罗的意外旅程开始了,这段旅程会怎么发展,朱丽叶和塔列克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电影讲了啥?一段发乎情止乎礼的异国邂逅

《开罗时间》是鲁巴·纳达导演2009年的作品,还拿到了多伦多国际电影节最佳加拿大长片奖。故事主线其实不复杂:​​朱丽叶​​(派翠西娅·克拉克森 饰)和​​塔列克​​(亚历山大·希迪格 饰)在开罗相遇。塔列克受朱丽叶丈夫之托照顾她,带她游览开罗。尼罗河畔、金字塔下、喧闹的哈利利市场,还有那些只有本地人才知道的角落,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在这个过程中,一种​​微妙的情愫​​在他们之间悄悄滋生。

但这部电影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它​​没有赤裸的亲密,也没有狗血的剧情​​。情感的表达极其​​含蓄和内敛​​:可能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一个克制又礼貌的微笑,或是朱丽叶独自躺在酒店沙发上时脸上不自觉流露的甜蜜。这种“发乎情,止乎礼”的克制,让这段情感显得更加真实和动人。


为啥这段感情这么打动人?因为真实和克制

很多人会把《开罗时间》和《廊桥遗梦》类比,但我觉得它更​​纯粹和克制​​。朱丽叶和塔列克的情感,之所以能引起共鸣,大概是因为它触碰了很多人内心可能隐藏的某种渴望或遗憾——​​对中年平静生活里一丝涟漪的渴望,或是某种“如果当初”的想象​​。

导演鲁巴·纳达说这部电影是她“写给埃及的一封情书”。她不仅拍出了开罗的异域风情,更抓住了这座城市的神韵。在镜头下,开罗不仅是背景,更像是​​第三个主角​​,它古老、喧嚣,又带着一种特殊的温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物的情感和选择。

​派翠西娅·克拉克森的表演真是绝了​​!🤩 她完美诠释了朱丽叶这位中年女性内心的优雅、宁静、偶尔的迷茫和微妙的情感波动。许多情绪她不需要通过大哭大笑来表达,一个眼神、一个细微的表情就足够了。亚历山大·希迪格饰演的塔列克,儒雅、体贴,充满魅力,同时又非常尊重对方,他们的互动自然又不失张力。


开罗不仅仅是地点,它是情感催化剂

看完电影,你肯定会想去埃及看看!🏜️ 导演真的太会拍开罗了:

  • ​尼罗河的波光​​🌅、​​金字塔的宏伟​​、​​白色沙漠的辽阔​​,画面美得像明信片。

  • 也有​​市井的烟火气​​:熙熙攘攘的哈利利市场、街头祈祷的信徒、咖啡馆里抽水烟的男人、还有那些热情又好奇的目光。

  • 电影配乐也很棒,​​音乐和画面结合得天衣无缝​​,很好地烘托了那种宁静又带点忧伤的氛围。

开罗这座城市,以其独特的生命力和悠久的历史,成了朱丽叶情感释放的出口。在这里,她暂时脱离了原有的社会身份,得以更直面自己的内心。


中年人的情感,克制比放纵更需要勇气

《开罗时间》很大程度上讲述了​​中年人的情感状态​​。朱丽叶和丈夫马克聚少离多,孩子们也已长大离家,婚姻生活或许早已平淡如水。塔列克的出现,以及开罗独特的氛围,无疑在她平静的心湖中投下了一颗石子。

但电影并没有让两人不顾一切地在一起。​​短暂的悸动和长久的责任​​之间,朱丽叶最终选择了后者。丈夫的突然归来让一切还没来得及开始就戛然而止。塔列克黯然告别,朱丽叶在回程的车上默默流泪,然后将这段记忆永远封存在了开罗的时间里。

​这种“克制”和“遗憾”恰恰是电影最深刻的地方​​。它更贴近现实生活,不是所有的情感都需要或能够得到一个圆满的结果。有些心动,注定只能成为一段珍藏的回忆,这也让这段感情显得更加凄美和令人回味。


所以,这段感情到底算什么?

你可以说它是​​一场“柏拉图式”的精神爱恋​​,或者是一个关于“可能性”的故事。它探讨了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人与人之间可能产生的那种​​超越日常的、深刻又复杂的情感连接​​。

这部电影也让人思考婚姻和忠诚。朱丽叶最终回到了丈夫身边,和丈夫一起去了金字塔。但那段无疾而终的情愫,无疑会在她心中留下印记。这并非是对婚姻的背叛,而是​​人性复杂和真实的体现​​。

​《开罗时间》就像一杯淡淡的茶,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它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却有余韵悠长的情感力量。它让我们看到,​​情感的价值有时并不在于结果,而在于它是否真实地触动过我们的内心​​。❤️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