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埃贡·席勒:死神与少女》这部电影,说实话给我的触动挺大的。作为一部传记片,它展现了席勒这位天才画家短暂但热烈的一生,以及他与生命中那些女性复杂的关系。我目前使用的理解方式,就是尽量不去用现代的道德标准去简单评判他,而是试着去理解那个时代艺术家的创作生态和内心世界。
————————————————————————
一位叫“艺术小白”的网友提问:“为什么席勒对女人好像很无情,但又被说成是伟大艺术家?”
这个问题确实挺关键的🤔。我自己看完电影后查了一些资料,发现席勒其实依赖于他生命中的女性给予的灵感。他的妹妹葛尔蒂是他的首位缪斯,而十七岁的瓦莉更是成为他的真爱,并在代表作《死神与少女》中留下永恒身影。电影里有个细节,当席勒告诉瓦莉他要娶别人时,他挽留她的理由竟然是“我需要你,来完成那幅画”。这确实让人觉得有点难以接受,但可能在他看来,艺术就是最重要的事情。
————————————————————————
另一个网友“油画爱好者”分享了他的看法:“我觉得电影画面美得像油画,但剧情有点散,好多地方没看懂关联”。我个人也有同感,电影的镜头和布景确实很精致,还原了那个时代维也纳的风貌。不过有些情节的处理可能不够连贯,让非艺术专业的观众有点难以深入理解。
————————————————————————
“维也纳的雨”评论说:“席勒把《男人与少女》改名为《死神与少女》的那一刻,我真的泪目了”。这一幕确实是电影的情感高潮,瓦莉在被他抛弃后依然坚守着对他的爱,前往战场做护士,最终死于猩红热。席勒得知死讯后,将画作改名,这一情节展现了他对瓦莉的深情,也让观众感受到命运的无常与残酷。但有些朋友可能会觉得,这种深情表达得是不是太晚了?
————————————————————————
那么席勒到底是不是个“渣男”呢?网友“历史旁观者”说得挺好:“如果我们用一个‘渣男’的标签来定义天才画家埃贡·席勒,那历史上大多数男画家可能都难以幸免,这种评论其实挺片面的”。也许我们应该看到,艺术家有时候就是会为了艺术牺牲很多世俗的情感,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常人不太一样。
————————————————————————
最后“镜中之影”提到了一个很有趣的点:“电影里用了很多镜子的意象,这好像隐喻了席勒与女性的关系”。确实,镜子在电影中多次出现,体现了席勒对其精神世界的关注和自我的反思与凝视。这种艺术手法让电影多了层次感,也让我们更深入理解席勒的内心世界。
总之,《埃贡·席勒:死神与少女》这部电影虽然有些叙事上的不足,但它成功地带我们走近了这位表现主义大师的内心世界和创作历程。它让我们思考艺术与道德、爱情与牺牲这些永恒的主题。如果你对艺术传记片感兴趣,这部电影还是值得一看的,希望能帮到你理解这位复杂而天才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