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刷一部老片子,戈达尔的《阿尔法城》🎬,说实话第一遍看真的有点云里雾里。黑白画面,奇怪的电子音,还有那个仿佛得了喉癌的电脑声音……有没有朋友看懂的来聊聊,这片子究竟好在哪?
影迷“数据解放”:
我个人理解,《阿尔法城》核心是在批判绝对理性主义。电影里那座城市被一台叫“阿尔法60”的超级电脑统治,一切必须讲“逻辑”。感情啊、诗歌啊、眼泪啊这些词都被从字典里消除了,人活得像个机器。这不就是隐喻那种技术理性膨胀到压抑人性的社会吗?戈达尔好像是用一种科幻寓言的方式,在反思当时的现实。
豆瓣用户“卡里娜的眼睛”:
同意楼上的说法。电影里有个场景我印象特别深:在游泳池边处决“反逻辑”的人,那些人临死前喊的是“人类的本质是爱、信仰、勇气、温柔……”,但围观的人面无表情。这种荒诞和残酷对比,让人背后发凉❄️。戈达尔没用太多特效,就是靠这种冷峻的叙事和画面,把反乌托邦的压抑感拍出来了。
电影研究生“新浪潮爱好者”:
我觉得可以从两个层面看:
- 1.
社会政治隐喻:阿尔法城就像个极权社会,“阿尔法60”用它那套“逻辑”作为统治工具,清除异己,控制思想。它甚至说自己的统治是“出自终极的善意”,这种虚伪的绝对真理叙事,是不是很有现实指向性?
- 2.
形式探索与戏谑:戈达尔拍这片子其实带着一种戏谑和反叛的态度。你们没觉得那些动作戏拍得有点故意笨拙甚至可笑吗?比如停车场那段。还有那些突然出现的科学公式特写、莫名其妙的电子声…他可能不是在故弄玄虚,而是在用这种间离效果打破传统科幻片的套路,提醒你这只是部电影,同时也在调侃所谓的“逻辑”本身。
网友“诗意抵抗者”:
但最终,戈达尔还是给了我们一点希望吧!✨结局那里,娜塔莎(安娜·卡里娜 饰)在雷米的引导下,终于磕磕绊绊地说出了“Je vous aime”(我爱您)。“爱”这个词语最终战胜了冰冷的逻辑,人性得到了复苏。虽然这个结局被有些人说俗套,但我觉得这表达了戈达尔对爱和人性信念的坚持。
普通观众“看不懂君”:
谢谢各位大佬解读!🙏我再去仔细看一遍。不过说实话,第一次看的时候,那个计算机“阿尔法60”的声音真的听得我很难受,还有画面一会儿巨亮一会儿巨暗的,确实容易走神犯困……但听你们这么一说,好像这些手法都有它的用意,是为了营造那种疏离、怪异和不安的氛围。
总结一下:
《阿尔法城》可能不是一部让人轻松享受的科幻片,但它确实是一部值得思考和品味的作品。它通过一个由计算机“阿尔法60”统治的、禁止情感的未来都市寓言,探讨了逻辑与爱、极权与自由、人性与异化这些深刻的主题。戈达尔用了很多反传统、甚至故意让人不适的手法来呈现这个寓言,这可能也是影片魅力的一部分。
所以,如果你还没看过,或者看了一遍没太懂,不妨带着这些讨论再尝试一次。也许你也会有新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