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东京》 这部2012年上映的中日合拍电影,由旅日导演蒋钦民执导,以其亲身留学经历为蓝本,讲述了中国围棋少年吉流(秦昊 饰)在东京的留学历程,与日本老妇五十岚婆(倍赏千惠子 饰)及其孙子翔一(中泉英雄 饰)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影片以其细腻的情感刻画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当年引发了不少讨论。
🙋♀️ 电影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影片讲述了围棋高手吉流初到东京留学,生活陷入迷茫与困境。在去往千叶的列车上,他偶然邂逅了背着蔬菜进城贩卖的五十岚婆婆。这次奇特的相遇,让吉流的生活轨迹与五十岚婆婆的孙子翔一、翔一的女友奈菜子(张钧甯 饰)以及旅馆服务员内藤加美(田原 饰)交织在一起,展开了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故事。故事不仅聚焦于吉流的围棋梦想,也深入描绘了五十岚婆婆家族的过往以及翔一叛逆背后的原因,展现了青春的躁动、异国文化的碰撞与人性的温暖。
🎬 影片亮点与口碑:倍赏千惠子的殿堂级表演
若论《初到东京》最受赞誉之处,莫过于日本国宝级演员倍赏千惠子的精湛表演。她饰演的五十岚婆婆,初看是一位普通的卖菜农妇,举止执拗却知礼,宁可自己颤巍巍地背负沉重菜箱也不愿麻烦他人。随着剧情推进,其隐退围棋高手的身份逐渐显现,尤其是在影片结尾,她重回国棋院的那一刻,略佝偻的身躯瞬间挺直,手摇轻扇,在众人注目礼中展现出国手风范与不死的“棋魂”,堪称影片的“最大泪点”与“高光时刻”,令无数观众热泪盈眶。许多影评人和观众都称赞其表演“棒得让人不忍移开眼睛”,是“殿堂级的演出”。
🎭 文化内涵:一部“知日”的祛魅之作
《初到东京》远超一般留学生题材的浅层叙事,它试图深入日本文化的内核,进行一场“祛妖魔化”的解读。影片通过围棋这一媒介,隐喻了中日文化的异同与相处之道。
- •
围棋中的哲学:围棋在黑与白的博弈中,蕴含了“争为末流,和为上道”的东方智慧。影片中棋局的解说词,如“双方将利用各自的长处和布局展开攻势”,也被视为对中日文化关系的一种影射。
- •
情感的共通性:影片巧妙地展现了中日文化表面差异下的情感相通。五十岚婆婆对孙子的爱,表面漠不关心实则深藏心底,甚至将这份关爱移情至吉流身上,体现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东方普世价值。吉流与翔一虽国籍不同,却因围棋和真诚的友谊成为知己,揭示了“四海皆兄弟”的人类普遍情感。
这部电影试图告诉观众,了解真实的日本(“知日”),才能摆脱刻板印象,看到两个民族之间更多的“相通”之处,而非仅仅是“不同”。
⚖️ 评价与争议:文艺片的双刃剑
《初到东京》的整体口碑呈现两极分化趋势。其在豆瓣和时光网的评分均徘徊在6.5分左右,体现了其作为一部风格鲜明的文艺片,并非能满足所有观众的口味。
- •
赞誉方面:许多喜爱它的观众和影评人将其媲美《入殓师》,称赞其情感细腻、风格淡雅、配乐沁人心脾。影片对东京和千叶自然风光的捕捉,以及其克制、留白的叙事手法,被形容为“一篇优美的散文诗”,够简单、直率且宁静,提供了不同于好莱坞强情节电影的“环保低碳”的观影体验。
- •
争议与批评:部分观众认为影片节奏略显沉闷,文艺气过重,某些情节的铺垫和转折显得生硬甚至“不合逻辑”。例如,翔一为何放弃围棋沦为混混,其心理转变并未交代清楚;他最终的死亡也被一些观众认为有些“为悲而悲”的刻意。此外,多条故事线(吉流的围棋线、打工线、感情线,翔一的黑帮纠葛线,祖孙情线)的交织处理,在部分观众看来可能不够娴熟,造成了剧情上的不连贯感。
💎 观影建议与独家见解
《初到东京》无疑是一部需要静心品味的作品。它不适合追求强烈戏剧冲突和快节奏叙事的观众,而是更适合那些:
- •
对日本文化和文艺片有浓厚兴趣的人。
- •
欣赏倍赏千惠子等演员精湛演技的影迷。
- •
愿意通过电影思考文化差异与人性共通性的观众。
独家见解:
这部电影的价值或许不仅在于故事本身,更在于其拍摄的背景与意图。导演蒋钦民作为一位深度体验中日两国文化的电影人,在2011年日本地震和核事故的余震中完成了这部影片的拍摄。他试图以一个中国留学生的视角,展现一个超越政治叙事的、充满温情的日本民间社会图景,这在当时乃至现在的中日合拍片中都显得颇为独特和珍贵。它更像是一部 “私人的情感告白” 和文化交流的桥梁,其诚意与尝试值得被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