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上之歌》影评:新垣结衣演技如何,合唱治愈力量在哪,为何让人泪目

你是否曾在某个瞬间,被一段旋律或一句歌词深深触动,甚至莫名流下眼泪?🎵 2015年上映的日本电影《唇上之歌》(又名《再会吧!青春小鸟》)就讲述了音乐如何成为照亮心灵的力量。这部由三木孝浩执导、新垣结衣主演的作品,豆瓣评分稳定在7.7分,超过1.4万人评价,它没有轰轰烈烈的情节,却像一股暖流,缓缓浸润观众的心田。

影片背景设定在美丽却略显偏僻的长崎县五岛列岛。新垣结衣饰演的柏木由里,一位曾是天才钢琴家却因故放弃音乐、内心封闭的女性,她受好友松原晴子(木村文乃 饰)之托,来到当地中学代课并指导合唱部。故事围绕她如何与一群各有心事的少年少女们通过音乐彼此陪伴、共同成长徐徐展开。

✨ 故事与人物:冷漠外表下的温情碰撞

电影的主线是柏木老师指导学生们参加NHK全国学校音乐比赛的过程。她最初冷漠疏离,不愿触碰钢琴,对指导合唱也显得兴致寥寥。合唱团的孩子们也各有烦恼:有因家庭变故而性格孤僻暴躁的少女,有因照顾自闭症哥哥而自觉人生无意义的男孩,也有怀着青涩恋慕心情的少年。

柏木老师给学生们布置了一项特别的作业:写一封信给十五年后的自己。这项作业悄然成了打开每个人心扉的钥匙。孩子们将无法轻易对人言说的秘密、烦恼与期待诉诸笔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开始更深入地理解歌曲《信~敬启 致十五岁的你~》的情感,也逐渐学会了面对真实的自己。而柏木老师,也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中,不得不直面自己那段不愿回首的过去。

🎭 表演与角色:新垣结衣的转型与挑战

新垣结衣此次一改以往甜美可爱的银幕形象,饰演了一位内心充满伤痛、外表冷漠压抑的钢琴家。有观众认为她“面瘫”,但也有不少影评人指出,这种“面无表情”恰恰精准刻画了角色因深受打击而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是一种突破。她的表演内敛而克制,许多情绪需要通过眼神和细微的面部表情来传递。

片中的少年演员们表现同样可圈可点,他们的青涩、真诚、以及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挣扎,都显得自然可信。尤其是饰演桑原悟的小演员,将那个因家庭负担而早熟、怯懦又善良的少年形象刻画得深入人心。

🌱 音乐与情感:合唱中的治愈与救赎

音乐是这部电影的灵魂。指定比赛曲目《信~敬启 致十五岁的你~》不仅是故事的线索,更是情感的催化剂。这首歌鼓励人们不要失去勇气,要积极面对人生。通过练习合唱,原本散漫、有隔阂的孩子们学会了倾听彼此的声音,协调配合,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歌声不仅提升了他们的演唱技巧,更成为了他们表达情感、宣泄情绪、获得慰藉的出口。

影片的高潮无疑是最后的合唱比赛场景。当孩子们站上舞台,用真挚的情感唱出那首练习了无数次的歌曲时,相信许多观众都会和剧中的角色一样,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那歌声里,有他们各自的故事,有他们共同努力的痕迹,更有对未来的期盼。音乐在此刻展现了其跨越隔阂、治愈心灵的力量,它不仅拯救了孩子们,也让柏木老师重拾了继续前进的勇气。

📝 青春成长与自我对话

《唇上之歌》细腻地描绘了青春期的懵懂、敏感与自我探寻。那封“给十五年后的自己”的信,是一个极富意义的设定。它促使孩子们进行一场与自我的对话,去梳理当下的迷茫,去想象未来的模样。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次重要的成长仪式。

影片试图探讨:青春并非只有恋爱与欢笑,它也伴随着困惑、孤独甚至痛苦。但重要的是不失勇气,心中有光。就像歌词里唱到的:“敬启,十五岁的你,请不必害怕,展现出你的笑容。”它鼓励人们,无论当下多么艰难,都要怀抱希望。

🤔 评价与思考:瑕不掩瑜的真诚之作

《唇上之歌》并非完美无缺。部分观众可能觉得其剧情略显平淡,甚至有些“俗套”。影片对某些情节的处理或许可以更深入,部分转折略显理想化。

然而,它的优点同样显著。影片画面清新自然,充满了日式小岛的宁静美感。情感刻画细腻真挚,对白和情节虽不激烈,却能慢慢渗透进观众心里。那份关于青春、音乐、救赎与勇气的情感内核,足够打动人心。尤其对于喜欢安静感受电影氛围、品味细腻情感的观众而言,这是一部能带来温暖和感动的作品。

​个人观点与建议​

在我看来,《唇上之歌》就像一首舒缓的散文诗,它不急于向你灌输什么大道理,而是用温暖的镜头和动人的音乐,轻轻叩击你的心门。💖 它让我想起,每个人心中可能都有一首等待被唱出的歌,或许关乎一段未竟的梦想,或许是一次未能说出口的告别。

如果你正感到疲惫或迷茫,需要一点温暖和治愈,那么这部电影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找一个安静的下午或夜晚,放松心情,跟随影片走进五岛列岛,听听那群少年少女用歌声讲述的故事,你可能会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找到一份共鸣与勇气。

电影的结局或许没有惊人的反转,但那份平淡和真实,恰恰是生活最本真的模样。它提醒我们:​​“不失勇气,唇上留歌,心中有光。”​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