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喘气》影评:豆瓣评分不高却获奖,谢园演技为何封神?

哎呀,说到《大喘气》这部电影,可能现在很多年轻朋友都没听说过🤔。这部1988年上映的片子,由叶大鹰导演,谢园主演,改编自王朔的小说《橡皮人》。它在豆瓣上的评分不算高,但当年却让谢园拿下了金鸡奖最佳男主角。这看起来有点矛盾是吧?评分不高,但演员却靠它拿了奖,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咱们今天就聊聊这个。

📽️ 电影讲了个啥故事

《大喘气》的故事背景放在改革开放初期📅。那时候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很多东西都感觉乱糟糟的。电影里的主角丁健,是个北方城市的无业青年。他跟着朋友老邱和张燕生跑到广州,想搞点黑市生意赚钱💰。

在那边,他们认识了一个叫李白玲的女人,这女人看起来神通广大。他们一起策划用卖车的名义骗了一笔钱🚗。后来丁健又和老邱去找港商做走私彩电的生意,结果被人骗了。丁健一气之下打伤了人,就被关进了拘留所。

最后丁健发现,其实都是李白玲在背后坑大家。电影结尾有个挺荒诞的场景,丁健把李白玲给的摩托车从楼顶扔了下去,看着摩托车带着他的幻想一起消失,他脸上露出凄然的微笑。这片子就是想通过这些年轻人的经历,展现那个特殊时期社会的混沌状态。

🎭 谢园的演技确实厉害

虽然《大喘气》这部电影本身评价不一,但谢园的表演确实是亮点✨。他凭借在这部电影里的表现,拿到了1989年第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的最佳男主角奖。

谢园演丁健这个角色,有种“浑然天成”的感觉。他不像在演戏,更像就是那个人物本身。丁健是个被朋友骗、被女人利用的角色,但谢园演出了他沉着干练的一面,也演出了他“多情总被无情恼”的黯然。

电影里有个场景挺让人印象深刻的:丁健呵斥了一位军队女教官后甩门而去,外面下着大雨,女兵们在雨中练正步。谢园一脸疲惫地从她们身边经过。这种场景有种奇特而浪漫的反差,谢园的表演让这种感觉特别真实。

有人说谢园是石挥、谢添这样的表演大家最好的继承者。他在《大喘气》里的表演,和他后来在《孩子王》、《棋王》里的表演一起,算是他演艺生涯的“二王”境界,是中国电影史上很特别的表演。

🤔 电影为啥评价两极分化

《大喘气》的评价确实挺两极的。喜欢的觉得它很先锋很实验,不喜欢的觉得它粗糙又突兀。

电影是根据王朔的小说《橡皮人》改编的📖。王朔在八十年代可是风云人物,他的小说改编的电影都很有话题性。但小说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越好的小说有时候越难改成好电影。

《大喘气》的导演叶大鹰,这片子是他的导演处女作。虽然他很有想法,想表现很多王朔小说里的东西,但可能毕竟经验不足,最终呈现的效果可能不及小说的十分之七。电影有些地方的处理,比如配乐、台词配音,被一些观众觉得“格格不入”。

不过话说回来,在八十年代那种百花齐放的氛围里,《大喘气》这种尝试魔幻与现实结合的片子,还是很有代表性的。它可能不完美,但至少敢尝试不一样的东西。

🌟 电影背后的时代印记

《大喘气》的价值,可能很大程度上在于它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的混沌期。很多东西在变,人们的观念也在变。《大喘气》里的这些角色,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挣扎求存的人。他们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交替时期的产物,聪明、凶悍、边缘,对主流价值观不屑一顾,但内心又备受折磨。

王朔写《橡皮人》的时候,是想表现社会主义新人如何在变化的社会中无所适从。电影里的人物逐渐失去真实感,变得麻木,甚至连表情都像橡皮一样,这其实是一种人性的异化。

有意思的是,这种八十年代认为残酷无比的人性异化,在今天看来可能只是个前奏。现在的社会变化更大,人们的麻木感可能更普遍。不过话说回来,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困境,也不好简单比较。

💡 观影建议与个人心得

如果你现在想看《大喘气》,我得先给你打个预防针⚠️。这部电影的拍摄手法和叙事风格,和现在的电影很不一样。以现在的眼光看,它可能显得粗糙,甚至有些过时。但如果你对八十年代的社会文化感兴趣,想看看那个特定时期的人们是怎么生活的,这片子还是很有价值的。

我个人觉得,《大喘气》最大的看点就是谢园的表演。他那种“慌慌张张却又能让角色的灵魂乖乖附体”的表演,真的很值得细细品味。电影本身可能不完美,但谢园的表演让它有了留存的价值。

​小赵看来​​,《大喘气》就像是个时代标本,保存了八十年代末的社会氛围和人们的精神状态。它可能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但它的尝试和探索,以及谢园出色的表演,都让它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看电影有时候不只是看故事讲得多完美,也是通过镜头看一个时代,理解一代人的生存状态。《大喘气》就是这么一部能带你回到过去的电影。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