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魂索》影评,真实事件改编哪里看,一镜到底实验成功了吗?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1948年的电影 ​​《夺魂索》(Rope)​​ 堪称电影史上最大胆的实验作品之一 🤯!这部片子不仅故事够惊悚,拍摄手法更是前卫到让人瞠目结舌——​​它几乎是用一个连续不断的镜头拍完的​​!今天咱们就好好聊聊这部神作,看看希区柯克到底玩了什么花样。

​👉 电影讲了啥故事?​

简单说就是两个哈佛大学生勃兰顿和菲利普,他们自以为是“超人”,合谋用绳子勒死了同学戴维。为了炫耀自己有多“聪明”,他们把尸体藏进一个大书箱,然后就在这个箱子上铺好桌布、摆上餐具,邀请死者的父母、未婚妻、朋友,还有他们以前的哲学教授茹伯特(詹姆斯·斯图尔特饰)来开派对。整部电影就在这种​​越来越紧张的气氛​​中进行,勃兰顿越来越得意,菲利普却吓得要死,而茹伯特教授渐渐觉得事情不对劲。

《夺魂索》影评,真实事件改编哪里看,一镜到底实验成功了吗?

—————————————————————

​🎬 希区柯克的“一镜到底”实验​

这部电影最牛的地方就是它的拍摄技术!希区柯克想让它看起来像​​一个连续不断的镜头拍成的​​,要知道那时候的电影胶片一卷只能拍10分钟,所以其实电影里是有剪辑点的,但希区柯克藏得超级巧妙。

​他是怎么藏的呢?​

比如把摄影机推到演员的后背,让屏幕全黑,或者对准某个物体特写,然后在这些地方换胶片。整部电影80分钟,只有​​9处剪辑​​,其中4次是直接切,另外5次就是这种“隐藏式剪辑”。希区柯克还让所有演员和工作人员提前排练了整整10天,摄影机、家具甚至墙都得跟着移动,就为了拍出那种流畅的感觉。

​📽️ 为什么希区柯克要这么拍?​

partly是因为故事发生的时间和现实时间差不多,他想让观众有种“实时”看事情发展的感觉,增强那种身临其境的紧张感。

—————————————————————

​🎨 色彩与氛围的运用​

《夺魂索》是希区柯克的​​第一部彩色电影​​🎨!不过他用得挺克制的,没搞得很花哨。电影里窗外的光线从傍晚到夜晚的变化,以及霓虹灯闪烁的光照进屋里,这些色彩变化不仅显示了时间流逝,也反映了角色们不安的情绪。特别是最后一场戏,霓虹灯的光照在三个主要角色脸上,那种色彩斑斓又诡异的气氛,把整部电影的残酷和道德挣扎烘托得特别好。

—————————————————————

​🤔 电影里的哲学话题​

这片子不只是个惊悚故事,它还探讨了​​尼采的“超人哲学”​​。勃兰顿和菲利普觉得自己是“高等人”,有权决定“低等人”的生死。茹伯特教授以前也教过这些思想,但当他发现学生真的拿去杀人时,他愤怒地谴责了这种扭曲的想法。电影里有一句台词特别点题:“希特勒也读过尼采!”这其实是在批判那种​​自以为是的精英主义​​和​​扭曲的哲学优越感​​。

—————————————————————

​🎭 演员表演怎么样?​

​詹姆斯·斯图尔特演的茹伯特教授​​简直绝了!👏🏻 他从一开始的好奇,到慢慢怀疑,最后彻底震惊和愤怒,情绪转变特别细腻。​​约翰·道尔演的勃兰顿​​那种自大和疯狂,还有​​法利·格兰杰演的菲利普​​那种紧张和愧疚,都演得超有说服力。因为拍摄方式特殊,演员们的表演必须像舞台剧一样精准,任何差错都得重来,所以他们压力巨大,但最终效果真的很棒。

—————————————————————

​💡 电影的评价和影响​

《夺魂索》刚上映时争议挺大的。有些人觉得它​​道德上让人不安​​,而且两个凶手的同性恋倾向(虽然没明说)让它在一些地方被禁了。影评人对它的评价也不一,有些人没太注意它的技术实验性。

但时间证明了它的价值!现在,《夺魂索》被公认为​​电影史上一次伟大的实验​​,它对长镜头的探索影响了后来很多导演。虽然希区柯克自己后来也觉得完全不用剪辑会牺牲一些节奏感,但这种勇气和创新精神真的太让人佩服了。

《夺魂索》影评,真实事件改编哪里看,一镜到底实验成功了吗?

—————————————————————

​🌟 个人看法和时间​

我觉得《夺魂索》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那种​​实验性和紧张感的结合​​。你知道凶手是谁,也知道尸体就在那儿,但你就是会跟着角色一起紧张,等着看他们什么时候被发现。希区柯克用他强大的场面调度能力,光靠对话、眼神和移动的摄影机就把悬念撑起来了。

​值得注意的是​​,这部电影是根据1924年的真实案件“利奥波德与勒布案”改编的。希区柯克把这种扭曲的犯罪心理和视觉实验结合起来,创造了一部既让人不安又引人深思的电影。

​如果你喜欢心理惊悚片,或者对电影技术感兴趣​​,《夺魂索》绝对值得一看!它可能不是希区柯克最娱乐的电影,但肯定是他最大胆、最独特的作品之一。

希望这些分享能帮到你!如果你看了这部电影,欢迎聊聊你的看法哦!🤗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