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云哥和大家一起聊聊2021年上映的德国电影《法比安》(Fabian: Going to the Dogs)。这部电影改编自埃里希·凯斯特纳(Erich Kästner)1931年的半自传体小说,讲述了魏玛共和国末期一个知识分子的生活与挣扎。它获得了第7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最佳影片提名,并在豆瓣上获得了8.4分的高评价。
🎬 一、电影基本信息与时代背景
《法比安》由多米尼克·格拉夫(Dominik Graf)执导,汤姆·希林(Tom Schilling)、莎斯琪亚·罗森道尔(Saskia Rosendahl)和阿尔布雷希特·舒赫(Albrecht Schuch)主演。影片片长176分钟,于2021年4月15日在德国上映。
故事背景设定在1931年的柏林,正值魏玛共和国末期。这是一个社会经济萧条、政治极端主义抬头、道德观念剧变的时代。失业率飙升(1929年后德国失业人数激增至300万以上),通货膨胀严重,社会弥漫着一种绝望和及时行乐的氛围。影片精准地捕捉到了这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混乱感,通过主人公法比安的眼睛,我们看到了一个正在自我毁灭的社会。
👨💼 二、主角法比安:一个道德主义者的困境
影片主人公雅各布·法比安(汤姆·希林 饰)是一位32岁的文学博士,当时在柏林一家香烟公司担任广告文案。他是一个典型的“道德主义者”,内心怀有正直和理想,但却发现自己与这个日益疯狂的世界格格不入。
法比安的性格特点:
- •
疏离与旁观:他对权力、金钱和当时盛行的享乐主义表现出不屑和疏离,常常以一种冷静而略带讽刺的目光观察着周遭的一切。影片中他有句台词:“东部是犯罪,中部是流氓,北部是贫穷,西部是堕落。每一个角落都潜伏着毁灭。”
- •
内心的挣扎:尽管表面上玩世不恭,频繁出入酒吧、妓院等场所,但法比安并未完全沉沦。他渴望正直获胜,但在现实面前又感到无力。他的愤怒就像“一拳打在装了软垫的护墙上,没有任何动静”。
- •
善良的本性:即使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失业后甚至需要通过在街上为富人开车门赚取小费维持生计),他仍然会帮助被驱逐的乞丐、收留流浪的精神病患者,保护被众人指责的女孩。
汤姆·希林的表演精准地捕捉到了法比安身上的这种矛盾、忧郁和脆弱,让这个角色充满了说服力。
👥 三、重要人物关系与命运
法比安的故事与他生命中两个重要人物交织在一起,他们的命运共同奏响了那个时代的悲歌。
- 1.
科妮莉亚(Cornelia):由莎斯琪亚·罗森道尔饰演。她是一名学习法律的年轻女性,梦想成为电影明星。她与法比安真心相爱,但现实的残酷(法比安的失业和一位电影制片人能提供的机遇)迫使她离开了法比安,选择了另一条生存之路。她的选择体现了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奈与妥协。
- 2.
拉布德(Labude):由阿尔布雷希特·舒赫饰演。他是法比安的挚友,一位出身优渥、充满理想主义的富二代知识分子,正在撰写关于德国启蒙时代作家莱辛的教授资格论文。他相信可以通过理性和制度改变社会。然而,当他遭遇情感背叛,并误以为自己的学术心血(论文)被否决后(这后来被证明只是一个恶意的玩笑),他的理想世界彻底崩塌,最终选择自杀。拉布德的死象征着理想主义在现实面前的脆弱和毁灭。
为了更清晰地对比这两位对法比安至关重要的人物,云哥准备了一个简单的表格:
特征 | 科妮莉亚 (Cornelia) | 拉布德 (Labude) |
---|---|---|
身份背景 | 学习法律的学生,怀揣明星梦 | 富二代,理想主义的知识分子,从事学术研究 |
与法比安关系 | 恋人 | 挚友 |
核心选择 | 为了生存与梦想,离开法比安,接受制片人的“机遇” | 坚持学术理想,试图以理性改变社会 |
最终命运 | 在电影业取得一定进展,但永远失去了法比安 | 因情感背叛和论文被否的误会(实为玩笑)而自杀 |
象征意义 | 现实生存与个人梦想的挣扎 | 理想主义在残酷现实中的幻灭 |
🎭 四、艺术手法与叙事风格
《法比安》在艺术表现上极具特色,并非传统的线性叙事。
- •
现代感十足的视听语言:影片采用了4:3的画幅、大量手持摄影、跳切、分屏、快进等剪辑手法,并适时穿插具有史料质感的黑白影像和当时的报纸、广播等元素。这种处理不仅还原了时代氛围,更营造出一种混乱、眩晕、碎片化的感官体验,让观众仿佛亲历那个失序的世界。
- •
文学性与旁白:影片贯穿着一男一女两个冷静旁白,时而叙述事件,时而评论人物,时而揭示内心,给人一种阅读小说般的间离感和思考空间。这呼应了其文学改编的源头。
- •
“新即物主义”风格:影片风格常被关联到德国魏玛时期的“新即物主义”(Neue Sachlichkeit)艺术流派,强调客观、冷静、写实的观察,避免过多主观抒情,这与法比安作为“旁观者”的视角高度契合。
💡 五、核心主题与当代启示
《法比安》远不止是一个发生在1931年的故事,它提出的许多问题在今天依然引人深思。
- •
理想主义在现实中的困境:法比安和拉布德都以自己的方式坚持着某种道德准则或理想,但最终一个意外死亡,一个自杀身亡。电影促使我们思考:在一个被认为“不合时宜”的时代,理想主义者该如何自处?他们的坚持是否有价值?
- •
时代洪流与个人选择:影片深刻揭示了大时代如何碾压个小人物的命运。经济萧条、政治极端化、社会道德瓦解,这些宏观因素无情地挤压着个人的生存空间和选择余地,无论是法比安的失业,科妮莉亚的妥协,还是拉布德的幻灭,都是时代的缩影。
- •
“富足者的忧伤”与普遍困境:评论家瓦尔特·本雅明曾批评凯斯特纳的作品表现了“富足者的忧伤”。但影片也通过法比安这个并不富足甚至窘迫的角色,展现了更广泛的知识分子和普通市民在时代危机中的迷茫、无助和真诚的关心。这种在绝望中依然试图保持的善良和对生活的热爱,或许正是电影最打动人的地方之一。
🏊 六、关于结局:一次徒劳的救赎?
电影的结局令人扼腕:法比安在回乡后,为了拯救一个溺水的男孩,跳入河中,却因自己不会游泳而溺亡。
这个结局可以有多重解读:
- •
道德主义的最后闪光:这是他善良天性的最终和极致的体现,即使面对危险,他依然选择救人。
- •
徒劳与反讽:救人的行为本身没有成功,充满了偶然性和荒诞感,似乎暗示了在那个混乱时代里,个体努力的无意义和命运的不可控。
- •
隐喻性的毁灭:法比安的溺水,可以被看作是他所代表的道德主义、旧世界价值观在纳粹洪水般来袭前的必然毁灭。也有人认为,这是导演的“仁慈”,让他免于目睹之后更黑暗的岁月。
🎯 七、观影建议与总结
《法比安》可能不适合所有观众。它节奏舒缓,叙事碎片化,时长近三小时,并且包含了大量裸露和描绘社会阴暗面的镜头。它要求观众有一定的耐心和对历史背景的初步了解。
但如果你对魏玛共和国历史、欧洲艺术电影、知识分子题材感兴趣,或者希望看到一部在艺术手法上大胆创新、思想深度上引人深思的作品,那么《法比安》绝对是一部不容错过的佳片。它会带你沉浸式地体验一个时代的终结,并留下长久的思考。
云哥的看法:
《法比安》是一部厚重而忧郁的电影。它像一首冗长而绝望的诗,描绘了一个美丽又腐烂的世界,以及在其中挣扎的脆弱灵魂。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展示了生活的复杂性和时代的残酷性。影片最打动我的,或许是角色们在明知世界可能走向毁灭时,依然试图抓住爱、友谊和瞬间美好的那些努力。虽然故事发生在近百年以前,但其中关于个人与时代、理想与现实、坚守与妥协的困惑,在今天依然能引起我们的共鸣。这或许正是伟大作品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