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不起来的童年》影评,电影表达了什么,如何评价教育意义,反映了哪些社会问题?

大家好呀👋,我是小赵。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部挺戳心的外国电影——《飞不起来的童年》(Conducta)。这部电影是古巴导演埃内斯托·达拉纳斯拍的,2014年就在古巴上映了,还拿到了纽约哈瓦那电影节的最佳影片奖,也提名了戈雅奖最佳西班牙语外国片,说明它确实有点东西。

咱们生活中,好像总有些孩子被贴上“问题少年”的标签,但这部电影恰恰就想说,事情没那么简单。它讲了一个叫查拉的11岁古巴男孩,生活在哈瓦那的底层社区,妈妈有毒瘾,爸爸不知道在哪儿,他小小年纪就得靠养鸽子、甚至斗狗来赚钱养家,在学校里也老是打架,看起来就是个让老师头疼的“麻烦精”。但这部电影最厉害的地方,可能就是它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男孩“麻烦”背后,那份超越年龄的担当和善良,以及一位好老师的力量。小赵觉得,这部电影之所以能打动那么多人,就是因为它拍出了生活的真实和复杂,不是非黑即白的那种。

🎬 一、电影讲了啥?背景和主角

《飞不起来的童年》的故事围绕四年级男孩查拉展开。他生活在古巴哈瓦那一个看起来色彩斑斓但底层人民艰辛的城市里。他的家庭环境非常糟糕,母亲吸毒成瘾,生父不详,这使得年幼的他不得不早早承担起养家的责任。他通过训练战犬、斗狗以及驯养鸽子等方式来赚钱,为自己和母亲支付电费等基本生活开销。这样的生活经历让他显得比同龄人成熟,但也因此在学校表现出暴躁、叛逆的一面,经常打架,被许多人视为“问题少年”。

不过话说回来,这部电影并不是要一味渲染苦难。查拉身上有着强烈的反差:他看似顽劣,却​​善良、重情义、有担当​​。他会照顾生病的母亲,藏起她的毒品防止过量吸食;他对朋友讲义气;甚至对自己养的狗也充满感情。饰演查拉的小演员阿曼多·瓦尔德斯·弗莱雷并非专业出身,但导演埃内斯托·达拉纳斯看中了他,经过训练,他出色地诠释了查拉身上的复杂性和层次感,据说电影还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让他后来去学了电影。

👵 二、关键人物:卡梅拉老师为啥那么重要?

如果说查拉是深陷泥潭的幼苗,那​​卡梅拉老师(Carmela)​​ 就是努力托举他看见阳光的那双手。卡梅拉老师是查拉的班主任,一位经验丰富、充满智慧与慈爱,但也不失严厉的老教师。她到了退休年龄却依然坚守讲台,因为她真心热爱教育和她的孩子们。

卡梅拉老师最可贵的一点在于,她​​拒绝简单地给任何孩子贴标签​​。当学校里其他老师、社工甚至警察都认为查拉无可救药,应该被送去少管所之类的“再教育学校”时,卡梅拉老师看到了他行为背后的无奈与善良的本心。她曾说:“​​你如果想要一个少年犯,那么就用对待少年犯的方式对待他吧。​​”这句话真的挺发人深省的,或许暗示了成人世界的偏见和粗暴标签,如何可能将一个孩子推向更糟的境地。

她的教育理念也比较全面,她认为教育孩子需要四样东西:​​家、学校、严厉和爱​​。她不仅这么想,也这么做:她给予查拉理解和关爱,让他有家的感觉;但当查拉犯错时,她也会严厉批评,教他做人的道理;她努力保护他接受正常教育的权利,希望他能像普通孩子一样成长。

电影里有个特别动人的情节:卡梅拉老师因病暂时离开学校,新来的代课老师不了解情况,误解了查拉的行为,最终导致查拉被送进了少管所。卡梅拉老师出院得知后,不顾一切地奔走,最终把查拉接了回来。在回去的出租车上,司机误以为他们是祖孙,查拉低声说:“她不是我的外祖母,但我希望她是。”这句话,真的瞬间能让人鼻子一酸,道出了查拉内心对母爱和归属的深切渴望,也体现了卡梅拉老师在他心中无可替代的位置。

《飞不起来的童年》影评,电影表达了什么,如何评价教育意义,反映了哪些社会问题?

🏫 三、电影想讨论啥?教育和社会的那些事儿

《飞不起来的童年》不仅仅是在讲一个男孩和一位老师的故事,它还想通过这个故事,​​探讨更深层的教育问题和社会现实​​。

​关于教育​​:电影通过卡梅拉老师和其他一些更倾向于“按规矩办事”的老师(如新来的玛塔老师)之间的对比,引发了观众对​​教育本质的思考​​。教育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执行规章吗?还是应该包含更多的​​理解、关爱和个性化引导​​?当面对所谓“问题学生”时,是首先想到“惩戒”和“改造”,还是应该先去​​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电影借卡梅拉老师的做法,更倾向于后者。

​关于社会​​:电影也展现了古巴社会底层的一些现实问题,比如​​贫困、毒品、单亲家庭、外来人口的生存困境​​(电影中查拉的同学耶妮就因为父亲没有居住证而面临无法继续读书甚至被驱逐的风险)。查拉的母亲游手好闲沉溺毒品,却反而指责儿子“不务正业”;教查拉斗狗的成人伊格纳西奥向他灌输“只赌强者赢”的冷酷实用主义价值观。这些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成人社会规则的某些虚伪和矛盾之处​​,与查拉、耶妮这些孩子身上保有的纯真、善良和情义形成对比。

电影中反复出现的​​鸽子意象​​也值得玩味。查拉喂养鸽子,鸽子象征自由,但他和他的鸽子似乎都难以真正“飞起来”,隐喻了这些孩子在沉重现实环境下童年所承受的束缚和艰难。

👍 四、电影拍得怎么样?风格和评价

《飞不起来的童年》在艺术表现上采用的是​​纪实风格​​,运用真实的场景拍摄、自然的演员表演(很多非专业演员)和细腻的生活细节,努力营造出一种​​真实感和代入感​​,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古巴哈瓦那的街头巷尾,切身感受角色的生活环境和情感起伏。

《飞不起来的童年》影评,电影表达了什么,如何评价教育意义,反映了哪些社会问题?

它的镜头语言也被认为运用得比较精妙,通过​​精心选取的镜头、角度和运动​​,以及图像符号和色彩的搭配,来增强情感表达和情节张力。例如,可能会用低角度拍摄突出孩子的弱小无助,或用高角度拍摄展现环境的压抑。

当然啦,也有观众觉得电影​​整体剧情比较平淡​​,没有特别激烈夸张的戏剧冲突和高潮,对于一些社会问题的探讨可能也​​略显浅显​​,不够深入全面。这可能和导演的风格或者电影的篇幅有关,毕竟它更侧重于一种冷静的观察和呈现。

💡 五、小赵的看法和建议

聊了这么多,小赵分享一下自己看完《飞不起来的童年》的一些感受吧。

首先,这部电影最打动我的,是它传递的那种​​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的善良、坚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查拉在那么难的情况下,都没有放弃对母亲的爱和责任;卡梅拉老师用她的方式守护着孩子们的尊严和未来。这些瞬间都特别珍贵。

它也让小赵思考,我们身边是不是也存在像查拉这样的孩子?他们可能因为家庭、环境等各种原因,表现出一些“问题行为”,但他们内心或许也渴望被理解、被认可。这部电影提醒我们,​​不要轻易给任何人下定义,尤其是孩子​​,多一些耐心和理解,也许真的能改变一些东西。

《飞不起来的童年》影评,电影表达了什么,如何评价教育意义,反映了哪些社会问题?

​所以小赵的建议是:​

如果你对​​关注社会现实、探讨教育问题​​的电影感兴趣;

如果你想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

或者你只是想看一部​​能带来感动和思考​​的、不太一样的作品;

那么,《飞不起来的童年》这部片子,值得你花时间看一看。它可能没有炫目的特效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它有一种​​平静而持久的力量​​。

希望小赵的分享能帮你更好地了解这部电影!🎉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