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没有想过,每天使用的微信功能会成为恐怖故事的来源?2015年上映的《怪谈》就做了这样大胆的尝试。这部由文隽监制,叶伟民、田蒙、咸旭初联合执导的惊悚片,试图用微信的“附近的人”、“摇一摇”和“漂流瓶”三个功能串联起三个恐怖故事。想法很新颖,但结果却有些尴尬——豆瓣4.7分的评分和仅752万的票房成绩,让这部影片成为了国产惊悚片中的一次失败探索。
🔍 影片基本信息与背景
《怪谈》于2015年1月23日在中国大陆上映,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和浙江电影制片厂联合制作。影片集结了李治廷、文咏珊、朱珠、罗兰、梁烈唯、施予斐、杨洋、冯文娟等演员,试图打造一部“青春惊悚片”。
文隽和叶伟民这个搭档组合此前已经合作过《人在囧途》和《京城81号》,后者在票房上突破4亿人民币,成为国产惊悚类型的突破之作。正因如此,观众对《怪谈》抱有较高期待。
影片采用三段式结构,分别由三位导演执导:田蒙负责“附近的人”,咸旭初执导“摇一摇”,叶伟民则负责“漂流瓶”部分。这种制作模式让人联想到1996年的《怪谈协会》,但结果却大相径庭。
📖 剧情梗概:三个微信恐怖故事
《怪谈》的三个故事都以微信功能为切入点,试图展现现代科技生活中的恐怖元素。
第一个故事“附近的人”由田蒙导演,讲述高校游泳馆美女溺亡迷局。四位美女深夜里在游泳馆上演“闺蜜大战”,主打青春香艳牌。故事从一起游泳馆意外死亡开始,受到亡者召唤的三人黑夜赴约,却遭遇“三人成凶”的质疑。
第二个故事“摇一摇”由咸旭初导演,走的是文艺范儿的暴力与惊悚路线。讲述了一个穷困潦倒的美院毕业生通过“摇一摇”搭讪知名雕塑师,随后在猎杀中走向恐怖极端的故事。影片中有大量表情狰狞凄厉的人物塑像,营造出视觉上的冲击感。
第三个故事“漂流瓶”由叶伟民导演,带有浓郁的港产恐怖片气质。李治廷和文咏珊主演的这个段落讲述了一个关于“许愿纸”的恐怖故事:六张许愿纸,断送了五个人的性命。香港惊悚片符号式人物“龙婆”罗兰的出现,大大提升了惊悚氛围。
🎭 创新尝试与执行落差
《怪谈》最大的创新点在于将微信功能与恐怖叙事结合的想法。在2015年,智能手机和社交软件刚开始普及,这种尝试本来具有很大的潜力。
影片试图通过微信的“附近的人”、“摇一摇”和“漂流瓶”三个功能,展现现代科技如何成为恐怖的载体。“看不看得见,都在你身边”,在这个人人手机控的时代,将恐怖借由身边最触手可及的事物传递出来,理论上应该能真正做到“杀人诛心”。
但问题是,这种结合显得十分生硬和表面。微信功能在影片中更像是硬贴上去的标签,而不是有机融入叙事的核心元素。有评论尖锐指出:“这三个故事白白顶着这三号大印,不但未彰显出这几段小故事可以示人的叙事能力,反而误导了观众”。
更糟糕的是,影片中的微信使用与传统手机短信好像并没有什么不同。影片甚至把微信交往的恐怖之处简单地外化为一个貌似恐怖的声音而已,漂浮在三段故事以外装模作样地吓唬人。
😰 三段故事的质量参差不齐
《怪谈》的三个故事质量不一,风格也大相径庭,导致整体观影体验割裂。
“附近的人”段落风格张扬节奏激烈,密集使用惊悚声效、血水龙头、镜子变形、雌雄声转换等常见视听手段。但故事布局上其实更注重悬疑和推理的跟进。
“摇一摇”段落有着文艺范儿的暴力与惊悚,少了激烈的音效刺激,但因为视觉上的冲击,显得更为沉重。这个故事由偷窥而起,恐怖不是从一开始就进入主题,而是经过铺垫的,一点点展现端倪。
“漂流瓶”段落是全长中最长的一节,也是很多观众认为最好看的一个。这个段落带着浓郁的港产恐怖片的气质,也因为李治廷和文咏珊的缘故,成为最唯美最具青春质感的恐怖故事。
🌙 国产惊悚片的创作困境
《怪谈》的失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国产惊悚片面临的共同困境。由于审查制度的原因,国产恐怖片不能有真正的鬼怪元素,这极大地限制了创作空间。
影片只能在可操作空间内发挥,更多地借鉴日韩式的“因果报应”和心理戏份。正如一篇评论所指出的:“虽然有审查制度限制,鬼片几乎真的变了鬼,消失的无影无踪,但电影人们的不断努力,还是能让我们对国产恐怖片充满了希望”。
“比鬼神更可怕的是人心”成为国产惊悚片常用的主题,《怪谈》也不例外。三个故事虽然各有特色,但是在精神内涵上终归一句话:“比鬼神更可怕的是人心”。推动这三个故事的发生发展与骇人结局的源动力,皆因人类那特有且钟意难抛的情与爱。
但问题在于,这种主题处理需要极高的编剧和导演功力,否则很容易变得矫揉造作。《怪谈》显然没有达到这种水准,导致主题表达显得生硬和做作。
🎬 演员表现与角色塑造
《怪谈》的演员阵容其实相当不错,但角色塑造和表演效果参差不齐。
李治廷饰演的子梁是一个恐怖影片剪辑师,因多年从事这个职业,头脑对灵异事件比较敏感。文咏珊饰演的佩文是公司新来的秘书,因外貌漂亮而使子梁一见钟情。
罗兰饰演的神秘婆婆是影片中的一大亮点。作为香港惊悚片的符号式人物,她的出现立马提升了惊悚氛围和对影片的好感度。尽管她只出现两次,但只要出现在镜头前便可以让人不寒而栗。
其他演员如朱珠、杨菲洋、冯文娟、施予斐等也都各有表现,但受限于剧本和角色单薄,难以有突破性的表演。
💡 个人观点:为何《怪谈》失败
在我看来,《怪谈》的主要问题在于概念与执行的严重脱节。影片有一个很好的创意切入点——用微信功能讲述恐怖故事,但这个创意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
微信功能与故事内容脱节是最大败笔。例如,“附近的人”本应讲述陌生人带来的恐怖,但实际上讲的是“身边的好友”危机四伏;“摇一摇”本应指代“随招即来的艳遇”危险暴力,但实际上与此关系不大;“漂流瓶”本应暗示“意外捡到的许愿纸”非福即祸,但关联性也很弱。
三段故事风格不统一导致观影体验割裂。三个导演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统一的恐怖美学和叙事风格。从高校闺蜜大战到艺术家杀人事件,再到港式许愿纸恐怖,风格跳跃太大,让人难以沉浸。
对微信文化的理解流于表面也是问题所在。新媒体交流平台已经严重深入到国人的生活,以最快的速度更新了我们的人际交往模式、人格养成以及对爱情的理解。但影片没有深入挖掘这种变化带来的真正恐怖——人际疏离、身份焦虑、虚拟与现实的界限模糊等更有深度的主题。
📊 数据与对比
为了更好地理解《怪谈》的市场表现,我们可以对比一下文隽和叶伟民的前作《京城81号》:
指标 | 《京城81号》 | 《怪谈》 |
---|---|---|
上映时间 | 2014年暑期档 | 2015年1月23日 |
票房成绩 | 超过4亿元 | 约752万元 |
豆瓣评分 | 4.8分 | 4.7分 |
投资规模 | 较大 | 相对较小 |
从对比中可以看出,《怪谈》无论是在票房还是口碑上都远不如《京城81号》。这或许说明,单纯依靠明星阵容和营销手段是不够的,影片质量本身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 结语:国产惊悚片的出路
《怪谈》的失败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国产惊悚片出路的机会。在我看来,国产惊悚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首先,真正理解现代恐怖之源。不是依靠jump scare(突然惊吓)和表面化的恐怖元素,而是深入挖掘当代人真正的恐惧——身份焦虑、科技异化、人际疏离等。
其次,注重故事内在逻辑。不要为了恐怖而恐怖,而是要让恐怖元素有机融入故事叙事,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内在动力。
最后,形成统一的美学风格。无论是单段式还是多段式结构,影片都应该有统一的美学追求和叙事风格,避免风格混乱导致的观影体验割裂。
《怪谈》虽然是一次失败的尝试,但至少展示了国产惊悚片在形式上的探索。希望未来的国产惊悚片能够从这些失败中吸取教训,真正创作出既叫好又叫座的作品。
🎬 总之,《怪谈》是一部想法很新颖但执行很失败的影片。它试图用微信功能串联三个恐怖故事,但结果却是生硬做作和风格混乱。如果你对国产惊悚片的发展历程感兴趣,可以一看作为参考;但如果期待真正的恐怖体验,可能会失望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