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语音》影评豆瓣评分低吗,历史真实性如何,为何引发争议

​前言​​🎬

2019年上映的韩国电影《国之语音》,集结了​​宋康昊​​、​​朴海日​​和已故的​​全美善​​等实力派演员,讲述了朝鲜世宗大王创制韩文字母“训民正音”的故事。这部电影投资不小,阵容强大,但上映后却在韩国本土引发了不小的争议,票房未达预期,豆瓣评分也仅有​​6.1分​​。它试图揭秘一段“未被史书记载的造字秘辛”,但许多观众和历史爱好者对其呈现的“历史”提出了质疑。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部电影,看看它到底讲了什么,又为何会引发这些讨论。


​📖 影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国之语音》的核心剧情,聚焦于世宗大王(宋康昊 饰)为了百姓能够更容易地学习和使用文字,决心创制一套全新的、能表音的文字系统,即后来的“训民正音”。这一举动遭到了朝中众多信奉儒家思想、维护汉字特权地位的士大夫的强烈反对。

电影中一个关键的情节转折点是,通过昭宪王后(全美善 饰)的引荐,世宗大王结识了当时社会地位相对较低的僧侣​​信眉(朴海日 饰)​​。影片将信眉塑造成在文字创制过程中提供了​​核心智慧和关键技术贡献的人物​​,暗示他与世宗大王并肩合作,共同完成了这项伟业。电影试图展现的,是王权与士大夫阶层在文化话语权上的博弈,以及一位君王突破重重阻力,力求“开启民智”的决心。


​🎭 电影有哪些看点与亮点?​

尽管存在争议,这部电影并非毫无看点。

  • ​🎬 演员阵容与表演​​:​​宋康昊​​的演技一如既往地沉稳,他塑造的世宗大王展现了君王的威严与内心的挣扎。​​朴海日​​饰演的信眉僧侣,则带有一种沉静出世的气质,两位实力派演员的对手戏是影片的重要看点。这也是朴海日与宋康昊继《汉江怪物》后的再度合作。

  • ​🎨 制作与美学​​:影片在​​美术设计、服装和配乐​​上颇为用心,努力还原历史氛围,画面色彩深沉,音乐庄重。片中融入了一些传统的文化元素,如书法、古代星空图等,增加了视觉上的观赏性。


​⚖️ 最大的争议:历史真实与“戏说”的界限​

《国之语音》上映后,其最大的争议点在于它对历史的改编程度。

  • ​🤔 核心贡献者的争议​​:韩国主流历史观点以及《训民正音》序言本身都表明,世宗大王是创制韩文的核心主导者,集贤殿的学者们(如郑麟趾、成三问、申叔舟等)也参与了完善和推广工作。然而,电影​​极大地突出了僧侣信眉的作用​​,甚至给人一种世宗大王更多是决策者、而信眉才是技术核心发明者的印象。这种处理方式被许多韩国观众和历史学者批评为“​​歪曲历史​​”,是为了戏剧冲突而牺牲了历史真实性。

  • ​📜 略去中国文化影响​​:另一个引发讨论的点,是电影在讲述韩文创制过程时,​​基本略去了汉字以及中华文化对其的深远影响​​。训民正音的创制有其复杂的背景,但完全剥离其与汉字文化的联系,让一些观众觉得影片的叙事不够全面和客观。

有人认为这是“​​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当然可以进行艺术加工,但当其处理的是民族核心的文化符号和历史事件时,这种加工的“度”就显得尤为敏感。


​💡 电影引发的思考​

抛开争议,《国之语音》确实触及了一些值得思考的主题。

  • ​💬 文字与权力​​:文字的背后是知识和话语权。创制谚文(韩文)的本质,是一场关于​​知识是否应该被垄断、文化是否应该下移​​的深刻斗争。世宗大王的初衷是“欲使人易习,便于日用耳”,让普通百姓也能通过文字表达自我,这本身具有进步意义。

  • ​🎭 艺术与历史的平衡​​:这部电影也再次引发了关于​​历史题材影视作品该如何权衡艺术创作自由与历史尊重​​的讨论。完全照搬历史可能枯燥,但过度改编又可能误导观众,尤其是在大众历史知识可能并不全面的情况下。


​🎯 个人观点与观影建议​

《国之语音》是一部​​优缺点都非常明显​​的电影。它的制作水准和演员表演在线,试图从新角度解读历史事件的勇气也值得肯定。然而,其在​​历史核心事实上的大幅改编​​,确实构成了观看时最大的障碍,也直接导致了其在口碑上的两极分化。

如果你对韩国历史、语言发展史感兴趣,或者喜欢宋康昊、朴海日等演员,这部电影可以一看,但建议​​将其视为一部基于历史背景的“戏说”或“虚构故事”​​,而非严肃的历史纪录片。观看后,不妨再去查阅一些关于训民正音和世宗大王的真实历史资料,进行对比和思考,这样或许能获得更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这部电影在韩国的票房失利(据报仅约100万观影人次,未达到损益点)和引发的争议,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值得探讨的文化现象。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