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过那种电影,看的时候觉得画面好美🎬,但心里又老是揪着,有点透不过气?日本导演大林宣彦的《花筐》给我就是这种感觉。这部2017年的电影,是导演在78岁高龄、甚至被诊断肺癌仅余三个月生命的情况下拍摄的,据说投入了他对生命和战争的很多思考。它描绘的是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一群日本少年少女在唐津最后的青春时光。电影获得了第72届每日映画大赏最佳影片奖,但看的时候吧,确实需要一点耐心。
💡一、故事讲了啥?战争来了青春咋办?
电影的主角是17岁的榊山俊彦,他从荷兰回到日本的唐津,和姑妈江马圭子以及患肺病的表妹美那住在一起。他的生活里出现了几个重要的朋友:像希腊神话里走出来的美少年鹈饲、有点阴郁孤僻的吉良、还有总是搞怪吵闹的阿苏。女孩们则有纯洁脆弱的美那、朴实单纯的亚音和身为孤儿的千岁。
他们一起野餐、参加热闹的节日游行、在舞会上欢笑🎉,看起来和任何地方的年轻人没什么不同。但他们的快乐,总被一些不祥的预兆打断——比如红酒像鲜血一样从蛋壳中涌出,或者破碎镜子中支离破碎的脸。因为战争的黑影越来越近,他们每个人的命运都将被彻底改变。这大概就是青春美好但又极其脆弱的地方吧,外部世界的大变动,很容易就把个人的小幸福给击碎了。
🎭二、导演想用特别的方式说战争
大林宣彦导演在这部电影里,没有用直接写实的手法去表现战争。他用了很多超现实的、象征性的画面🎨。比如背景里的母亲岛像一幅剪贴画,血的颜色有时格外刺眼,节日游行的花车盛大却又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这种“假”的感觉,好像是导演故意的。他曾经说过,不管CG多发达,也再现不了真实的战争阴影。他反而想用这种人造的虚幻,来影射“呼唤和平却从未真正实现和平”可能是世间最大的谎言。这种手法看的时候可能会有点迷糊,但仔细想想,战争本身不也常常披着各种“正义”或“理想”的外衣,内里却是荒谬和残酷吗?导演或许是想用这种光怪陆离的方式,让我们感受到那种弥漫在战争中的疯狂和错乱。
还有一点很特别,导演大林宣彦强调《花筐》不是一部典型的“反战”电影,而更像是一部“厌战”电影。这有啥区别呢?按我的理解,“反战”可能更像是一种主动的、口号式的反对,而“厌战”则更侧重于表现战争带来的那种普遍的疲惫、恶心和深切的厌恶感,是一种更深沉、更个人化的情绪流露。电影里那些角色,他们的迷茫、痛苦和最终的悲剧,更多地是让你从情感上对战争产生排斥。
👩❤️👩三、电影里的人,好像都有象征意义
《花筐》里的人物,感觉不只是角色,他们好像都代表着战争背景下不同的青春命运和人性侧面。
美那(由矢作穗香饰演):她体弱多病,苍白美丽,常常咳血🤧。她好像象征着青春本身的美好和纯洁,但也极其脆弱,最终在1941年12月8日——日本向美国宣战的那一天去世。她的死,像一个隐喻,标志着纯粹美好的青春在战争面前的不堪一击。
鹈饲(满岛真之介饰演):他健美、激进、渴望自由,不愿青春被战争浪费,最终选择了跳海自杀。他可能代表了那种不愿屈服于战争机器、追求自我和自由的激烈反抗精神。
吉良(长冢圭史饰演):他消极、厌世,对自己和他人都很残酷,用这种方式掩盖内心的软弱和自卑。他身上或许折射了战争环境中某种扭曲、病态的人性。
俊彦(洼冢俊介饰演):他是故事的叙述者,也是这群朋友中唯一的幸存者。他的懵懂和相对乐观,让他某种程度上避开了最直接的冲击,但也一直生活在战争的阴影里。
这些角色交织在一起,他们的爱慕、嫉妒、友谊和背叛,都在战争这个大背景下显得更加复杂和悲剧。导演通过他们,展现了青春在各种压力下的挣扎和无奈。
🤔四、看电影时,我的一些感受和疑问
看《花筐》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它的叙事有点跳跃,画面信息量很大,将近三个小时的时长也确实考验耐心。我看的时候,也有些地方没完全看懂,比如圭子姑妈为什么要吸食美那的血?那条灰白色的蛇又代表着什么?这些意象可能各有深意,或许需要多看几遍或者了解更多背景知识才能更好理解。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有些地方没完全明白,但电影里那种青春的绚烂和即将被战争碾碎的悲凉感,还是深深地传递过来了。那种感觉,就像老年的俊彦在回忆时说的:“我的青春就像一场捉迷藏,在意识到之前,天已经黑了,伙伴们都离开了。”一种物是人非的凄凉感,确实超越了国界。
所以,这部电影值不值得看呢?
我觉得,如果你对二战历史、日本文化或者作者性很强的艺术电影感兴趣,那么《花筐》是值得一看的。它能让你看到一个经历过战争的创作者,如何用非常个人化的、充满象征和隐喻的方式,去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和对青春易逝的哀悼。
看的时候,可以多留意它的色彩运用(比如红色、蓝色、黄色的象征意义)、那些看似“五毛”实则有意为之的特效背景,以及民俗节日(如唐津九日节)的呈现。这些可能都是理解导演意图的关键。
个人觉得,《花筐》就像一场漫长而压抑的梦。它不直接展示战场的血腥,却让你从年轻人破碎的梦想和生活中,更深刻地体会到战争的无情。它提醒我们,青春和生命何其珍贵,而和平,是需要我们时刻警惕和守护的。虽然电影的背景是特定的,但其中对青春、生命和战争的思考,或许能让我们联想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