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奋》影评口碑两极,为什么这么火,豆瓣评分高吗

嗨,朋友们!👋 今天云哥和大家一起聊聊HBO的热门剧集《亢奋》(Euphoria)。这部剧自开播以来就争议不断,有人盛赞其大胆创新,也有人批评它哗众取宠。咱们今天就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掰开揉碎地看看这部剧到底值不值得追,以及它为什么能成为现象级作品。

1️⃣ 剧情与主题:撕开青春期的遮羞布 🎭

《亢奋》的核心故事围绕17岁的吸毒少女Rue展开,她从戒毒所出来后试图重新生活,却在新朋友和旧环境的影响下不断挣扎。这部剧毫不避讳地展现了美国青少年面临的吸毒、滥交、暴力、身份认同和心理健康等问题,几乎撕开了青春题材的“遮羞布”。剧情通过Rue的画外音独白,将六组人物关系编织成一张巨大的网,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黑暗面和挣扎。比如跨性别女孩Jules试图用粉色假发遮盖性别认知障碍的伤疤,却在约会软件上遇见了控制欲极强的Nate,引发了一系列蝴蝶效应。这部剧最大的勇气在于它没有美化青春,而是将青少年生活中的迷茫、痛苦和放纵赤裸裸地呈现出来,让观众在震撼之余也不禁思考:这究竟是个别现象,还是整个数字时代的精神危机?

2️⃣ 艺术风格:迷幻视觉与沉浸式体验 🎨

《亢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独特的视听语言。导演萨姆·莱文森显然把大量精力放在了运镜技法和影像风格上,剧中的画面充满了迷幻效果,无论是镜头的推拉还是色调的多变,都让画面保持在“醉”或“嗨”的状态。这种视觉风格与剧情主题高度契合,让观众仿佛置身于角色的迷幻体验中。与之相匹配的是它的音乐,大量插曲打破了画内音乐和画外音乐的界限,强化了人物心理的醉生梦死和支离破碎。随便截取一段动感场景,你都会惊讶于里面的镜头创意。甚至有评论认为,对这种剧若只看局部不看整体,它是值得欣赏的——每个画面都像一件艺术品。不过这种强烈的风格化也是一把双刃剑,过多的迷幻场景和无休止的派对镜头让人有些审美疲劳,甚至产生快进的冲动。

3️⃣ 人物塑造:光鲜外表下的脆弱灵魂 👥

《亢奋》的角色设计颇有深意。剧中几乎没有完美角色,不是吸毒、贩毒,就是变态暴力。但若仔细分析,你会发现所有人设都不敢越“政治正确”雷池一步:最接近反角的Nate是白人帅哥,而且是传统好莱坞大男主的运动明星;最纯洁无瑕的是跨性别的Jules;女主角Rue沉迷毒瘾不能自拔,但观众如同她的母亲,始终没有放弃她。这种角色安排既反映了当代美国的社会政治语境,也带来了一种新的脸谱化问题。每个人物都像是按照种族、性别等标签来安排同情指数,少了一些真实人物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此外,剧集对于人物内心的挖掘往往浅尝辄止,剧情会一不小心就陷入循环往复。Rue出戒毒所后一直在重蹈覆辙,直到第二季末尾才露出一丝想要戒毒的决心;其他角色如Kat的人物弧光也不再延伸,甚至出镜率大幅下降。

4️⃣ 口碑与争议:为什么评价如此两极? 🌪️

《亢奋》的口碑确实两极分化非常严重。一方面,该剧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据HBO透露,第二季《亢奋》获得了仅次于《权游》的收视率。在豆瓣上,有一条被3.2万人点赞的评论说:“这不是青春疼痛文学,而是用显微镜观察腐烂苹果如何长出新的生命纹路”。另一方面,很多老剧迷感到失望,认为第二季没有找回第一季那种沉浸式观剧的感觉。批评主要集中在剧情节奏把握不佳、角色发展不连贯、部分情节莫名其妙等方面。有些人认为导演过于注重运镜技法,而不是故事的编排和人物的塑造,导致大量有头无尾的情节点,实际上是编导没有能力或没有兴趣加以有机组合的结果。这让人想起了2007年的英剧《皮囊》,同样是大群戏,同样是表现中学生,同样涉及那些社会问题,但《皮囊》对于叙事的驾驭能力要比《亢奋》高超得多。

5️⃣ 社会意义:Z世代的生存困境与出路 🌍

尽管存在各种争议,《亢奋》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当代青年的新坐标系。剧中反复出现的“20年后”意象值得玩味——当Rue说“我不确定自己能否活到20年后”,Jules把自拍视频设为20年后可见,时间维度成为了丈量成长痛感的标尺。这让我们意识到,那些被长辈斥为“垮掉的一代”的年轻人,正在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对抗着存在主义危机。Kat通过BDSM视频重获身体自主权,Fezco用街头智慧守护社区安宁,Lexi用戏剧创作解构集体创伤——每种反抗都在重构着新生代的生存哲学。剧中最打动人心的时刻是当Lexi在舞台剧中复刻好友们的堕落史时,那些被酒精浸泡的夜晚、被药物模糊的记忆、被社交软件切割的亲密关系,突然在戏剧灯光下显露出庄严的悲剧性。这暗示着所有看似失控的青春躁动,本质上都是个体在构建身份认同时必经的阵痛。

✨ 观看建议与个人心得 ✨

看了这么多,咱们到底该不该看《亢奋》呢?云哥觉得如果你是喜欢深度剧情、能接受大尺度内容的观众,这部剧值得一试。但如果你对吸毒、暴力等敏感内容感到不适,或者希望看到一部叙事紧凑、结局圆满的作品,可能会感到失望。云哥个人的心得是:《亢奋》就像一面放大镜,夸张地展现了当代青少年面临的种种问题。虽然有些情节过于戏剧化,但它确实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数字时代年轻人的精神困境。看完后不禁思考:我们是否太过依赖虚拟世界中的认同?如何在迷失中找到自我的锚点?希望能帮到你做出选择!😊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