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孔布·吕西安》影评:为何备受争议,如何理解吕西安?

哎呀,说到《拉孔布·吕西安》这部电影,可真不是一部能让人轻松看完的片子🤔。它由法国新浪潮大将路易·马勒在1974年执导,当年可是在法国引起了轩然大波,甚至让马勒导演一度被迫移居美国。今天云哥就和各位聊聊,这部片子到底讲了啥,又为啥这么“招骂”却又被许多人视为经典。

💡 ​​故事梗概:一个少年的“糊涂账”​

影片背景设在1944年德国占领下的法国西南部小镇。主角吕西安是个18岁的农家少年👦,在收容所当清洁工,精力过剩但无所事事。他想加入抵抗组织,却因为年纪小被拒绝了。

在一次偶然机会下,他懵懵懂懂地就投靠了盖世太保,成了德国警察局的一员。他换上了新西装,有了手枪,跟着同伴去搜查地下党,甚至还泄露了之前拒绝他的老师的身份,导致老师被抓。

但事情的发展往往出人意料,吕西安在执行任务时结识了一位犹太裁缝和他的女儿弗兰斯,并对弗兰斯一见钟情💘。后来,他甚至为了保护弗兰斯和她的祖母,杀死了自己的德国同僚,带着她们逃往乡下。然而,故事的结局并不美好,吕西安最终被抵抗组织抓获并枪决了。


🌟 ​​吕西安:是“恶人”还是“孩子”?​

吕西安这个角色,真的很难用简单的好人或坏蛋来定义🤷♂️。你说他坏吧,他似乎​​并没有多么明确的邪恶动机​​。他加入盖世太保,有点像阿Q想“革命”,可能只是不想被人居高临下地说话,或者想找点事做,显得自己“厉害”。

他也会对死去的马儿露出悲伤,爱上弗兰斯后也会柔情蜜意,甚至最后为了保护她而背叛盖世太保。但你说他善良吧,他确实出卖了人,参与了迫害,他的行为客观上造成了伤害。

或许就像一些影评说的,他更像一个“孩子”,一个在混乱时代里​​迷失了方向​​,​​道德观念非常模糊​​的少年。他的“恶”,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平庸的恶”,没有深刻的阴谋,只是麻木地跟随了错误的潮流。


🔥 ​​电影为啥让法国人受不了?​

这部电影当年在法国引起巨大争议,甚至被称为“法奸电影”,主要原因大概是它​​戳破了法国人愿意相信的“集体神话”​​。

在很多二战题材影片里,法国人常常被描绘成团结抵抗的英雄。但《拉孔布·吕西安》却​​大胆地揭示​​,在战时,并非每一个法国民众都站在抵抗一方,甚至有很多人甘愿做纳粹政府的帮凶,或者只是随波逐流、苟且偷生。

这种对​​历史伤疤的揭露​​,对​​国民性中不那么光彩一面的反思​​,让当时很多法国人难以接受,感觉尊严受到了刺激。导演马勒因此承受了巨大的舆论压力。


🤯 ​​“平庸的邪恶”与我们何干?​

电影引发人们对“平庸的邪恶”的思考。这个概念由哲学家汉娜·阿伦特提出,指​​施恶者有时只是机械地执行命令,拒绝思考自己所做事情的正义性​​,从而心安理得地参与罪恶。

吕西安某种程度上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他可能并没完全理解自己行为的全部意义和后果,只是把它当成一份“工作”或一种获取权力的途径。

这让人不禁联想到,​​在极端环境或强大体制下,普通人是否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成为“齿轮”,做出可怕的事情?​​ 这部电影提醒我们​​保持独立思考​​和​​道德判断力​​的重要性,避免盲目服从或随波逐流。


❤️ ​​复杂的情感:吕西安与弗兰斯​

吕西安和犹太裁缝女儿弗兰斯之间的感情线,是片中一抹复杂而微妙的色彩。起初,吕西安利用职权接近弗兰斯,甚至有些强迫的意味。

但后来,两人之间似乎产生了真实的情愫。在舞会上弗兰斯因犹太人身份受辱时,吕西安安慰她;最后,吕西安更是为了救她而杀了德国兵,带她逃亡。

这种在压迫、权力不对等环境下产生的感情,夹杂着胁迫、依赖、生存需求以及可能存在的真情,其复杂性很难用几句话概括清楚。它也让我们看到,在那样一个扭曲的时代,连人类最原始的情感都可能变得畸形和无奈。


🎬 ​​观影建议与个人心得​

如果你打算看《拉孔布·吕西安》,云哥得提醒你:

  • 它​​不是一部令人愉悦​​的战争片,没有英雄主义,反而充满了​​道德上的模糊和压抑感​​。

  • 它​​节奏不算快​​,需要你静下心来,跟随导演的镜头去观察和思考。

  • 它会让你感到​​不舒服​​,甚至​​困惑​​,但这正是它的价值所在——​​引发你对人性和历史的深层反思​​。

我个人觉得,这部电影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敢于挑战主流叙事​​,​​不轻易进行道德审判​​,而是试图去​​理解一个复杂时代背景下复杂个体的行为逻辑​​。虽然理解不等于原谅,但这种尝试本身就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深刻的洞察力。

虽然它拍摄于上世纪70年代,但其中关于人性、选择、平庸之恶的探讨,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它像一面镜子,或许也能照见我们每个人在特定环境下的可能选择。

​好的电影不一定提供答案,而是提出值得深思的问题​​。《拉孔布·吕西安》无疑就是这样的电影。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