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米亚》影评,为何媲美白蛇传?理性如何扼杀爱情?

聊聊济慈的《拉米亚》,这首长诗讲了个蛇妖变美女和凡人小伙儿谈恋爱的故事,结局挺惨的。很多人一听这设定,立马想到咱中国的《白蛇传》,觉得它们差不多。但小赵细读后发现,虽然都是“人蛇恋”,它俩的内核和结局很不一样,里头藏着诗人对爱情、幻想和冷冰冰现实的一些思考,甚至有点像在吐槽科学有时会毁掉艺术的美。

🐍 故事梗概和背景

《拉米亚》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写的一首长诗。简单来说,就是一条叫拉米亚的蛇,用帮助天神赫尔墨斯找到情人为条件,换来了变成绝世美女的机会。她成功吸引了青年才俊里修斯,两人爱得死去活来,准备结婚。但在热闹的婚宴上,里修斯的老师、那位特理智的哲学家阿波罗尼乌斯毫不留情地戳穿了拉米亚的蛇妖真身。结果,拉米亚消失了,里修斯也心碎而死。

济慈写这个故事不是凭空想的,他借鉴了17世纪作家罗伯特·伯顿《忧郁的剖析》里的一个故事,但做了很多改动,让蛇女拉米亚变成了一个更值得同情甚至正面的角色,颠覆了传统神话里蛇妖邪恶的形象。

🌏 和《白蛇传》像吗?不太一样!

很多人,包括小赵一开始,都觉得《拉米亚》不就是英国的《白蛇传》嘛?都是蛇变美女爱上凡人男子。但仔细看,区别大了去了。

首先,​​白娘子更像“奉献者”​​。她帮许仙开医馆,救死扶伤,甚至水漫金山救夫,虽然方式有待商榷,但核心是为了家和爱人。《拉米亚》里的拉米亚,变成美女​​主要是为了和里修斯在一起​​,更侧重个人情感的追求。

最关键的差别在​​结局​​。《白蛇传》里,白娘子虽被压雷峰塔,但儿子长大后救母,算是个带有希望的结局。而《拉米亚》的结局​​非常彻底和悲惨​​:拉米亚消失,里修斯直接心碎而死,没有一丝回转的余地。这种彻底的悲剧感,可能和济慈个人对爱情、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悲观感受有关。

⚖️ 理智与情感的大乱斗

《拉米亚》里有个核心冲突,就是​​感性的爱、幻想与冷酷的理性、现实之间的碰撞​​。

  • ​拉米亚和里修斯代表的是炽热的情感和幻想​​。他们爱得纯粹又疯狂,完全沉浸在二人世界里,不管外界怎么看。

  • ​哲学家阿波罗尼乌斯则是绝对理性的化身​​。他像个“人间清醒”,坚信“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一定要揭开所谓“真相”,认为这样才是对弟子里修斯好。

但济慈似乎通过悲剧结局在问:这种​​容不下任何幻想的、绝对的“理性”​​,真的是好的吗?它​​扼杀了美好情感​​,最终也​​杀死了深陷情感中的人​​(里修斯)。这或许暗示了,完全理性化的世界可能有点枯燥,甚至残酷,它会把活生生的情感和想象力都弄没。诗歌里甚至有几句像是直接吐槽:“哲学将会剪去天使的羽翼”,会“拆开彩虹”,让它失去诗意。这好像是在说,什么东西一旦被理性彻底分析,可能就失去它原有的魔力了。

✨ 济慈为啥要改写蛇女?

在希腊神话的老版本里,拉米亚是个因被宙斯爱上而遭赫拉迫害,后来专门杀害儿童的女妖,形象挺负面的。但济慈笔下,拉米亚​​变得更复杂,甚至惹人同情​​。

她为了爱情愿意承受蜕变的痛苦,得到爱情后她也珍惜和享受。济慈把她写得更像是一个​​追求真爱的个体​​,而不是一个符号化的妖怪。这种改写,可能反映了济慈作为浪漫主义诗人,对​​个人情感、想象力的看重​​,以及对​​传统权威或刻板观念的一种反叛​​。他觉得美和真,有时候可能更存在于强烈的个人感受和想象里,而不是冷冰冰的教条里。

不过话说回来,济慈具体是怎么了解到拉米亚原故事的所有细节的,小赵就不太清楚了,可能当时的诗人们都有自己的一套资料吧。

💡 一点个人看法和心得

读完《拉米亚》,小赵心里挺不是滋味的。它不像一些爱情故事给人美好憧憬,而是​​展现了一种理想被现实击碎的无力感​​。

我们生活中,是不是偶尔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比如,满腔热情地投入一个梦想或爱一个人,但身边总有特别“理性”的人来分析利弊,告诉你这不行、那不实际。他们的说法可能完全正确,逻辑无懈可击,但就是这种“正确”,有时候会​​浇灭我们心里最珍贵的那团火​​。

当然,小赵也不是说理性完全不好,生活不能光靠做梦。但济慈的诗或许提醒我们,在追求“正确”和“现实”的同时,​​是不是也该给梦想、给情感、给那些看似不切实际的美好留一点空间​​?因为正是这些东西,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温度,更有色彩。

​最终的结局,或许并非有情人终成眷属,而是我曾在你眼中看到星辰大海,而你鼓励我勇敢追逐了自己的银河。​​ 这封济慈写给幻想的情书,甜蜜又悲伤,但其纯粹与平实,足够令人回味悠长。

如果你对浪漫主义文学或者这种充满隐喻的神话故事改编感兴趣,《拉米亚》绝对值得一读。读的时候,不妨也想想,如果自己是里修斯,会怎么选择?是沉醉于爱情之美,还是听从理性的告诫?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