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啦啦之地》影评:梦想与爱情的诗意交响 🎬
《啦啦之地》(La La Land)是导演达米恩·查泽雷献给好莱坞的一封深情情书。这部影片自上映以来,便以其独特的歌舞形式、对梦想与爱情的深刻描绘,以及向经典好莱坞的致敬,赢得了广泛赞誉。它不仅在第74届金球奖上斩获7项大奖,还获得了第89届奥斯卡奖14项提名。影片通过四季叙事,巧妙隐喻了梦想与爱情的萌发、绽放、成熟与转变。接下来,云哥就带大家一起细细品味这部佳作。
🎭 影片基本信息与核心主题
《啦啦之地》于2016年8月31日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并于2017年2月14日在中国大陆上映(2023年12月22日曾重映)。影片由瑞恩·高斯林(Ryan Gosling)饰演执着于传统爵士乐的钢琴家塞巴斯蒂安,艾玛·斯通(Emma Stone)饰演怀揣演员梦的米娅。故事在洛杉矶(LA)这座“梦想之城”展开,讲述了两人在追逐艺术理想的过程中相遇、相知、相爱,却又因现实的残酷和个人的选择而最终分离的故事。
“La La Land”这个片名本身就蕴含深意:它既是洛杉矶的别称,在美国俚语中也指代一种脱离现实的幻梦状态。这恰好呼应了影片的核心主题——在繁华都市中,人们如何平衡炽热的梦想与冰冷的现实,又如何处理理想爱情与人生轨迹的错位。影片没有采用夸张的撕扯和狗血剧情,而是通过平淡而真实的冲突,如那场安静的餐桌争执,展现了成年人世界中最常见的无奈与怅惘。
✨ 艺术手法与致敬经典
《啦啦之地》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和对好莱坞黄金时代歌舞片的深情致敬。导演查泽雷巧妙地运用了色彩、灯光、运镜和音乐,营造出一种既复古又现代的浪漫氛围。
开场歌舞与《柳媚花娇》
影片开场的高速公路歌舞大秀《Another Day of Sun》,其创意与法国导演雅克·德米的歌舞片《柳媚花娇》(Les Demoiselles de Rochefort)的开场契机相似,都是在车流等待中爆发出的歌舞热情。
星空共舞与《随我婆娑》《蓬车队》
塞巴斯蒂安和米娅在格里菲斯天文台附近的星空下共舞的经典场景,其舞步借鉴了《随我婆娑》(Shall We Dance, 1937)和《蓬车队》(The Band Wagon, 1953)** 中弗雷德·阿斯泰尔(Fred Astaire)的优雅舞姿。阿斯泰尔的踢踏舞技艺如此出神入化,以至于奥黛丽·赫本曾感叹每个女人都梦想与他共舞。
蒙太奇与《甜姐儿》《百老汇旋律1940》
影片最后那段长达十分钟的蒙太奇幻想序列堪称点睛之笔。它不仅再现了米娅拿着彩色气球在凯旋门前起舞的《甜姐儿》(Funny Face, 1957)经典镜头,两人在镜面地板上共舞的场景更是对《百老汇旋律1940》(Broadway Melody of 1940)的直接致敬。这段蒙太奇将幻想与现实交织,道尽了人生“如果……就……”的无限唏嘘与美好。
此外,影片中还有许多迷影彩蛋:
- •
《雨中曲》:塞巴斯蒂安在山顶独舞时围绕灯柱转圈的动作,是对吉恩·凯利(Gene Kelly)经典的直接模仿;影片配乐甚至是在录制《雨中曲》的同一间录音室完成的。
- •
《无因的反叛》:影片中多次提及该片,而男女主角的约会地点——格里菲斯天文馆,正是《无因的反叛》的结局场景。
- •
《卡萨布兰卡》:米娅因其偶像英格丽·褒曼而钟爱此片,并在取景地对面的咖啡馆打工。她与塞巴斯蒂安的初遇,也巧妙呼应了《卡萨布兰卡》的经典台词:“世界上有那么多城镇,城镇中有那么多酒馆,她却走进了我的。”
🌟 表演与情感内核
瑞恩·高斯林和艾玛·斯通的表演为影片注入了灵魂。高斯林一改近年男演员的暴凛风格,回归古典的优雅与举重若轻,完美诠释了塞巴斯蒂安对爵士乐的坚守与温柔。艾玛·斯通的表演则一气呵成,充满灵性,尤其是她的“戏中戏” audition 片段以及结尾处复杂的神情变化,被许多影评人誉为“近几年来看过的最好表演之一”。
影片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在于其真实而克制的情感表达。它没有刻意煽情,而是通过细节和音乐让观众自然沉浸。当米娅在试镜中唱起《The Fools Who Dream》,当塞巴斯蒂安再次弹起《Mia & Sebastian‘s Theme》,当最后那一眼对视中蕴含了千言万语…这些时刻所传递的情感力量是巨大的。影片告诉我们,有些爱情虽然无法圆满,但彼此曾相互激励、共同成长,这份美好将永远铭刻于生命之中。“至少,我们曾一起看过四季的风景。”
💔 文化影响与争议思考
《啦啦之地》上映后,其结局引发了广泛讨论。许多观众为塞巴斯蒂安和米娅最终未能在一起而感到惋惜,甚至有人倡议“看完电影一定要给心里想的那个人打个电话”。然而,这种“不圆满”恰恰是影片最现实、最深刻的地方。它探讨的是个人梦想与亲密关系之间的永恒命题——追求自我实现是否必然意味着牺牲爱情?影片给出的答案残酷而温柔:爱情并非人生的全部,成就彼此的梦想,或许是一种更高级的爱。
当然,影片也并非全无争议。有评论认为其剧作略显薄弱,部分叙事段落稍显零散,且为了操纵观众情绪显得有些急切。此外,影片对爵士乐的探讨、对洛杉矶的描绘,虽然浪漫,但也难免有将其简化乃至美化之嫌。
📝 观影心得与建议
看完《啦啦之地》,云哥最大的感受是:它像一场华丽而忧伤的梦。 dreamers 会从中看到自己为理想挣扎前行的影子,而经历过遗憾爱情的人,则会被那份“以眼泪,以沉默”的告别深深触动。它让我们知道,致敬经典并非偷懒,没有经典可致敬才是悲哀。
如果你还没看过《啦啦之地》,云哥强烈建议你:
- 1.
选择视听效果好的环境:这部电影的音乐和画面值得你用心感受。
- 2.
耐心品味歌舞段落:不要像某些观众一样焦急地等待“啥时候唱完”,歌舞是它叙事抒情的重要部分。
- 3.
留意细节与彩蛋:尝试寻找片中向经典致敬的镜头,会获得更多乐趣。
- 4.
准备好情绪:这不是一部简单的欢乐歌舞片,它带着微笑的眼泪,能引发你对梦想与爱情的深层思考。
最终的结局,或许并非执子之手,而是我曾在你眼中看到星辰大海,而你鼓励我勇敢追逐了自己的银河。 这封写给好莱坞的情书,甜蜜又悲伤,但其纯粹与平实,足够令人回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