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说到《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估计很多朋友就算没看过也听说过它超神的口碑吧?😏 豆瓣评分高达9.2,猫眼观众评分甚至达到了惊人的9.8!作为一部印度体育励志片,它当年在中国上映时,居然能在《银河护卫队2》这种好莱坞大片的挤压下实现票房逆袭,简直太厉害了!
但你说它到底好看在哪?难道就只是一个爸爸逼女儿实现自己梦想的老套故事?其实没那么简单!今天咱们就一起聊聊,这部神作背后那些打动人的细节和思考。
▶️ 真实事件改编!戏里戏外都励志
这部电影最打动人的一点就是——它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原型是印度著名摔跤手马哈维亚·辛格·珀尕,他确实把两个女儿培养成了世界冠军!
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戏外的故事也一样励志!主演阿米尔·汗为了完美贴合角色,先是增重28公斤,从138斤增肥到194斤,演出角色55岁时发福的状态。然后他又用5个月时间减掉25公斤,练出八块腹肌,去拍29岁摔跤手黄金时期的戏份!有人问他为啥不先拍年轻戏份再增肥,他说:“那样我就没有动力瘦回去了!”这种敬业精神,真的让很多靠替身和抠图的“明星”汗颜啊!😅
▶️ 不只是励志!更是对印度社会的深刻反思
表面看是爸爸逼女儿实现自己的梦想,但这部电影的厚度在于它深刻反映了印度重男轻女的社会现实!
在印度,女性地位很低,女孩练摔跤会被笑掉大牙。电影里两个女儿因为练摔跤,被父亲勒令剪去长发,穿上了大短裤,轰动了整个村庄,受到无数嘲讽。
最震撼的一幕是那个中学生模样的新娘与两个女儿的对话,她揭示了印度女性普遍的命运:从小淹没在家务中,14岁就嫁给陌生男人,从此相夫教子,没有其他选择。这番话也让女儿们真正开始理解父亲,意识到摔跤或许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
电影最后,爸爸对女儿说的话超越了个人荣誉:“如果你明天赢了,并非自己独享胜利,有几百万个像她们一样的女孩跟你一起得胜,所有被认为不如男孩的女孩们、那些被迫做繁琐家务的女孩们、那些被嫁出去生儿育女的女孩们!”你看,这块金牌,已经不只是个人的荣耀了。
▶️ 父权?还是父爱?这是个问题!
网上也有人批评电影,说这个爸爸太独裁了,强行把自己的梦想加在女儿身上,抹去了她们的性别特征。
但我觉得吧,看待这个问题不能脱离印度的社会背景!在那种女性选择极其有限的环境下,父亲看似专制的决定,反而是给了女儿们一种前所未有的选择权——一条可能摆脱传统命运的道路。
而且电影并没有美化这种父权,而是展现了父女关系的复杂性和动态变化:
- •
女儿们从一开始的抗拒、反抗,到后来亲眼看到同伴的悲惨命运后开始主动配合。
- •
父亲也在成长!他从最初一心想要儿子完成梦想,到后来真正“看见”女儿们的需求和内心世界,从实现自己梦想转变为帮助女儿实现价值。
尤其是那段电话戏!大女儿吉塔输掉比赛后,哭着给父亲打电话却说不出来话,父亲在电话那头默默湿了眼眶…这一幕真的太戳心了!😢 严厉的背后,是深沉的父爱啊。
▶️ 扎实的叙事!没有特效也能震撼人心
《摔跤吧!爸爸》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的“扎实”!
它没有玩弄花哨的叙事技巧,没有依赖炫目的特效,就是老老实实地把一个故事讲好,把情感做真。几场关键的摔跤戏拍得格外精彩,现场感很强,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忍不住握紧拳头为主角加油!
虽然影片时长140分钟,但故事一波三折,节奏把控得很好,并不会让人觉得冗长。即便你能猜到最终一定是夺冠的结局,但还是会好奇过程,会被调动情绪,这就是好故事的魅力!
▶️ 对中国电影的启示:好好讲故事才是根本
《摔跤吧!爸爸》在中国的爆红,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我们的“匮乏感”!当我们的商业片越来越依赖明星、特效和IP时,一部没有这些元素、只是扎实讲好故事的印度电影却赢得了满堂彩。
这不禁让人思考:电影技术的进步固然重要,但讲好一个故事、传递真挚的情感,才是电影最能打动人的核心吧?中国和印度都是农业社会大国,面临的社会问题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为什么我们却少有这种能深刻关注现实、引发广泛共鸣的作品呢?
或许,《摔跤吧!爸爸》给中国电影人的启示就是:不用过分追求炫技,回归初心,好好讲故事,也能走出一条路!
▶️ 一点个人感想
看完《摔跤吧!爸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是一部关于选择、尊严和突破的作品。它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受限的环境中,人依然可以通过努力和坚持,为自己和他人争取更多的可能性和尊重。
阿米尔·汗不愧是“印度良心”,他的作品总是能在娱乐之余,引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这部电影戏里戏外传递出的专业、敬业和匠心精神,也真的很值得学习!👍
所以啊,如果你还没看过这部电影,真的可以去看看!它带给你的不仅仅是热血和感动,还有很多值得细细品味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