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士浮生录》影评:导演是谁,获奖情况,表达了什么?

你是不是也这样,偶尔听到一段异域旋律,心里一动,想知道这音乐背后的故事?🎵 当你点开《乐士浮生录》(也叫《乐满哈瓦那》),维姆·文德斯这位大导演(他拍过《德州巴黎》和《柏林苍穹下》哦)带来的古巴音乐世界,可能瞬间就把你吸引住了。但这部纪录片,到底好在哪里?它凭什么能拿那么多奖?🤔

► 电影讲了啥?一群老音乐人的“再发现”!

《乐士浮生录》主要记录了美国音乐人​​莱·库德​​(Ry Cooder)如何在古巴哈瓦那,重新寻访并集结了一群早已被外界遗忘的、​​年事已高的古巴国宝级音乐家​​的过程。这些老艺人,比如九十多岁仍抽着雪茄的​​孔拜·塞贡多​​(Compay Segundo),乐队主唱​​伊布拉西姆·法瑞尔​​(Ibrahim Ferrer),还有年逾八十的钢琴家​​鲁本·冈萨雷斯​​(Rubén González),他们虽然才华横溢,却因时代变迁和政治因素,多年未被世界知晓,有的甚至在工厂包装雪茄或擦鞋为生。

影片跟踪记录了这群老乐士们​​前往美国纽约卡内基音乐厅演出​​的经历。你能想象吗,对许多这些一辈子生活在古巴的音乐家来说,这可能是他们第一次踏上美国的土地,在那样世界顶级的音乐厅表演。文德斯的镜头,不仅捕捉了演出的成功和感动,也记录了他们在纽约街头的好奇与陌生感。


► 导演和拍摄有啥特别?文德斯的“观察与记录”

维姆·文德斯是德国著名导演,“德国新电影四杰”之一。他的电影常常关注​​流浪与疏离​​的主题,但在这部纪录片里,你更多感受到的是​​温存和热烈​​。文德斯认为“观察和记录”能“拯救事物的存在”,这部电影正是这样。

文德斯在此片中​​首次完全使用数码设备拍摄​​。拍摄团队很精简,就一名录音师和一名摄像师。镜头语言上,文德斯追求一种​​自然而有韵律的移动​​,特别是在录制音乐家们表演时,镜头常缓慢地环绕他们,仿佛也跟着音乐在起舞。电影在​​色彩运用​​上也有心思:展现古巴社会生活时多用​​明亮鲜艳的暖色调​​,而在阿姆斯特丹和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的演出部分,则用了​​接近于黑白的暗色调​​,这种对比或许藏着导演的某些暗示。


► 音乐本身魅力何在?古巴风情与生命力量!

这部电影里的音乐,是纯粹的​​古巴传统音乐​​,融合了​​颂(Son)、波莱罗(Bolero)等风格​​。即便你之前完全不熟悉古巴音乐,也很可能被其​​节奏的活力、旋律的优美​​,以及老艺人们​​充满生命力的演绎​​所打动。音乐在古巴,似乎就像河水一样自然流淌,是生活里像吃饭、睡觉一样基本的部分。

影片中,音乐不仅是舞台上的表演,也​​弥漫在哈瓦那的街头巷尾​​。你会看到歌手​​奥玛拉·波图翁多​​(Omara Portuondo)在街上随意哼唱,街坊邻居自然应和,那一刻,整个哈瓦那都成了他们的舞台。这些音乐,承载着他们的历史、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就像伊布拉西姆·法瑞尔说的:“我们古巴人真幸运,我们很小,但我们很强。我们学会了反抗,反抗好的,也反抗坏的。”


► 除了音乐,电影还悄悄说了啥?

《乐士浮生录》虽然以音乐为主线,但文德斯也​​并未完全回避政治和历史背景​​。影片开头,就出现了1962年“十月导弹危机”和1959年卡斯特罗在华盛顿的照片,暗示了​​古巴与美国之间复杂的历史关系​​。在拍摄古巴街头时,卡斯特罗的画像、“革命是永恒的”标语也偶尔映入眼帘。

但文德斯似乎更想探讨的是,​​音乐能否超越政治的藩篱​​?当这些古巴老音乐家们站上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的舞台,收获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时,当影片记录下他们想从纽约打电话回古巴报喜却因两国无邦交而打不通的错愕与无奈时,你会发现,​​音乐连接人心的力量虽然强大,但现实的隔阂依然存在​​。文德斯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让观众自己去感受和思考这种复杂性和微妙的张力。


► 电影得了啥奖?为啥值得看?

《乐士浮生录》在影坛和乐坛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和声誉​​。它获得了​​欧洲电影奖最佳纪录片​​、​​纽约影评人奖​​、​​洛杉矶影评人奖​​等多个重要奖项,并入围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其同名音乐专辑也在全球热销,并获得了​​格莱美奖​​。

这部电影值得一看,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音乐的纪录片。它让我们看到了​​音乐如何作为跨越文化和政治的桥梁​​,见证了​​一群几乎被时光遗忘的老人如何凭借才华和热情重新绽放光芒​​。它充满了欢乐与活力,也带着淡淡的惆怅和对历史的思考。看完之后,你大概也会像我一样,忍不住去找里面的音乐来听,或许还会对生活,多出一点不一样的勇气和热爱。

看《乐士浮生录》的时候,我总觉得,文德斯拍的不只是古巴的音乐,更是古巴人的灵魂。他们经历了许多,但音乐里的那种快乐和坚韧,特别打动人。这电影,就像一趟直达哈瓦那的旅行,值得体验。✨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