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有人觉得《罗曼蒂克消亡史》看不懂?🤔 程耳导演这部2016年的作品,就像一杯需要慢慢品的苦茶,初尝涩口,回味却绵长。它讲的不仅是旧上海的爱恨情仇,更是一个时代、一种生活方式的逝去。
电影到底讲了什么?非线性叙事解密
《罗曼蒂克消亡史》的故事背景设定在1937年大动荡前夕的上海滩,核心人物是葛优饰演的陆先生(原型杜月笙)、章子怡饰演的交际花小六,以及浅野忠信饰演的妹夫渡部。影片没有按照时间顺序讲故事,而是打乱时间线,采用多线交叉叙事。很多人第一次看会觉得“碎”,但这种处理恰恰是为了让观众体验那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前一秒还是温馨场面,下一秒就揭示残酷真相。
自问自答:为什么导演要用这么“绕”的方式?
程耳导演曾说这是“拍给未来观众看的”。这种非线性叙事本身就在模仿记忆的碎片化和战乱时代的无常感。它不是炫技,而是想让观众更深地代入那个一切都在崩塌的世界。
主要角色分析:他们不只是角色,更是时代的符号
- •
陆先生(葛优 饰):这位叱咤风云的帮派大佬外表温柔儒雅,但办事残忍。他有自己的规矩和底线,拒绝与日本人合作,但在家族被灭门后,也变得愈发冷酷。葛优的表演内敛而充满张力,一个眼神就道尽无数心事。
- •
小六(章子怡 饰):她是“不甘寂寞的交际花”,追求自由与爱情,是陆先生心中的一份美好。她的命运最为曲折,从光彩照人到被囚禁成为性奴,再到最后的复仇,章子怡贡献了极具突破性的表演。
- •
渡部(浅野忠信 饰):这个角色最复杂也最矛盾。表面上是说着流利上海话、已被同化的日本人,顾家的好男人,实则是隐藏极深的日本间谍。他的双重身份和内心的挣扎,是推动剧情的关键。
自问自答:渡部到底爱不爱他的中国家庭?
电影留下了模糊空间。他看似冷血地参与了灭门行动(妻子也遇害),却又在最后关心儿子的命运。这种复杂性正是电影想展现的:在时代的洪流和战争的扭曲下,人性是难以用简单爱恨衡量的。
“罗曼蒂克”为何“消亡”?电影的核心主题
片名中的“罗曼蒂克”远不止爱情,它指的是一切美好、优雅、讲究的生活方式和人情世态。而“消亡”,指的是这种“腔调”在战争和残酷现实的碾压下不可避免地逝去。
电影通过大量细节对比这种“消亡”:
- •
精致的茶楼、讲究的衣着、优雅的谈吐 👉 突然的暴力、血腥的屠杀、冰冷的背叛
- •
饭桌上的欢声笑语、对未来的憧憬 👉 乱世中的流离失所、梦想的彻底破灭
有影评说,电影是“把每一件美好的事情呈现在观众眼前,然后再毁灭给你看”。这种强烈的对比,正是影片震撼力的来源。
影片的争议与评价:为什么它如此特别?
《罗曼蒂克消亡史》在当时是一部极具争议性的作品。喜欢的观众盛赞其叙事的勇气、极致的美学和深刻的主题,认为它“提供了华语电影罕见的新思维”,是“一部值得回味的电影”。不喜欢的观众则认为其叙事支离破碎、节奏缓慢,“形式大于内容”。
票房上它或许不算成功,但在其艺术探索和作者风格上,获得了不少业内和影迷的认可。许多人认为,这是一部需要时间沉淀才能被完全欣赏的作品。
给新手小白的观影建议
如果你还没看过,或者看了一遍没太懂,云哥建议你:
- 1.
接受它的叙事节奏:别指望它像普通商业片一样直给信息。放松,跟着导演的镜头走,感受情绪和氛围。
- 2.
留意细节和隐喻:影片中充满了象征意义的细节,比如反复出现的食物(点心、日本料理)、黑猫、人物的衣着变化(和服与长衫)等。
- 3.
关注人物的命运:不必过于纠结完整的时间线,而是去体会每个角色在时代浪潮下的无奈、挣扎与选择。
个人心得 👉 我第一遍看的时候,也确实被它的叙事结构绕晕了,但里面的一些画面和情绪却一直忘不掉。后来看了些解析又重看,才越发觉得味道足。它不像很多电影急着告诉你答案,而是给你很多碎片,让你自己去拼凑、去感受那种繁华落尽的苍凉感。尤其是片中的音乐和摄影,真的太有味道了,直接把人的魂儿勾回到那个年代的上海。这绝对是一部“慢热”但后劲很大的电影,如果你对那段历史感兴趣,或者喜欢有作者风格的电影,它值得你耐心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