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那种…心里憋了好多话,却找不到人说的时刻?😔 或者因为自己的一点“不一样”,总觉得和周围格格不入?2009年那部澳大利亚黏土动画《玛丽和马克思》,拍的就是这种孤独感——但它居然用灰乎乎的黏土,捏出了世界上最温暖的友情。🤗
► 一、 先说说这电影讲了啥?为啥口碑那么炸!
云哥:我刚看完时懵了…这片没有漂亮角色,画面灰扑扑,但豆瓣居然稳在8.2分!故事其实很简单:8岁的澳洲女孩玛丽(额头有胎记+自卑),偶然给44岁的纽约大叔马克思(自闭症患者)写了封信。俩人就这么通了20年信,从巧克力聊到人生哲学,也吵过架绝过交,但最后成了彼此唯一的光。✨
数据党小陈:补充下哈~这片是圣丹斯电影节史上首部开幕动画,还拿了昂西动画节最佳长片奖。导演亚当·艾略特花了5年手工做黏土场景,人物瞳孔才瓢虫大小…这种匠心现在很少见了。
► 二、 画面为啥一半彩色一半黑白?马克思的病真实吗?
艺术系阿哲:颜色是最大隐喻! 🎨 玛丽的世界是彩色的(澳洲乡村),马克思则是黑白(纽约公寓)。但马克思收到玛丽寄的红色绒球时,镜头里绒球是彩色的——说明他内心因友谊有了色彩。这种视觉语言绝了!
心理学科普君:马克思被设定为亚斯伯格综合征患者(自闭症谱系)。电影没刻意卖惨,而是展示他如何活在自己的秩序里:讨厌噪音、看不懂表情、靠巧克力缓解焦虑…🧩 很多细节真实到心碎,比如他需要小本子记录表情含义。导演想说的是:这不是“病”,只是另一种存在方式。
► 三、 它到底想表达什么?比《隐入尘烟》还致郁吗?
影评人老吴:内核是自我接纳!马克思最后原谅玛丽时说:“我原谅你是因为你不是完人,而我也是。人无完人…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但它们是我们的一部分。”这不是妥协,而是与世界和解。
泪点收割机:有人说比《隐入尘烟》苦…但我觉得《玛丽和马克思》更治愈!🤝 虽然也有死亡、酗酒、自闭症等沉重话题,但结局马克思安详离世时天花板贴满玛丽来信——你会哭,但哭完后想给老朋友发条微信。
► 四、 普通观众该怎么看?需要备纸巾吗?
刷片达人琳达:建议找个安静时段独享!别看它画风怪,后劲大到失眠…😢 马克思崩溃时砸东西、玛丽酗酒离婚那段,简直照搬现代人崩溃现场。但导演塞了冷幽默:比如马克思总给市长写信投诉乱扔垃圾。
实用派小白:观影准备:1️⃣ 巧克力(马克思同款!)2️⃣ 纸巾(最后20分钟别忍)3️⃣ 别当“动画片”看——这是给成年人的童话。📝 看完你会想:多久没好好写封信了?
个人心得与建议:
对我来说,《玛丽和马克思》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心里那个害怕不被接纳的小孩。马克思的黑白世界何尝不是我们的社交恐惧?玛丽的彩色幻想又何尝不是我们对联系的渴望…
如果你还没看:别被画风劝退!它需要你沉下心,像读一封老信一样慢慢品。如果你已看过:试试二刷注意细节:马克思帽子的红点、玛丽心情戒指的颜色变化…你会发现导演埋了多少温柔。❤️
最后想用电影里那句台词收尾:“每个人的生命就像很长的人行道,有的很平整,有的则像我一样有裂缝。希望有朝一日,我们的人行道会相交。”但愿你我,都不再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