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最近好像好多人在找《梦之安魂曲》的影评啊🤔,我自己也是好奇看了这部片子,看完心里堵了好久,感觉不写点啥都不痛快。这片子名气挺大,但据说也是部“禁片”,豆瓣评分看着是8.7左右,为啥这么高分数又会被讨论成禁片呢?它到底讲了啥,又有什么现实意义?咱们今天就聊聊这个。
► 电影讲了啥,人物命运咋样?
网友“电影控小张” 先说了:
这片子是2000年那会儿的美国电影,导演是达伦·阿罗诺夫斯基,就是后来拍《黑天鹅》的那位。故事主线是四个人物的沉沦:
- •
哈里(杰瑞德·莱托 饰):小伙子和他女朋友玛丽安都吸毒,他想靠贩毒赚点钱开个服装店,和女友过上好日子,结果因为注射毒品感染,胳膊被迫截肢了。
- •
玛丽安(詹妮弗·康纳利 饰):哈里女友,也有服装设计的梦想,但毒瘾越来越深,后来为了毒品不得不出卖身体,尊严尽失。
- •
萨拉(艾伦·伯斯汀 饰):哈里的妈妈,丈夫去世了,自己整天看电视。突然有天接到电视节目邀请,她想穿上喜欢的红裙子去上电视,就开始吃减肥药,结果药瘾比毒瘾还可怕,最后精神崩溃送进了精神病院。
- •
泰伦:哈里的朋友,一起贩毒,最后也难逃悲剧结局,被抓进了监狱。
电影按夏天、秋天、冬天三个季节讲他们的故事,但唯独没有春天,可能暗示他们的生活再也没有希望了。
网友“看剧的李姐” 补充了点细节:
萨拉阿姨那条线特别揪心,她就是想上电视,觉得那样能找回点活着的价值和关注,那件红裙子是她所有的念想。但减肥药把她彻底搞疯了,出现幻觉,觉得冰箱会动会吃人,最后被送进精神病院时,还在幻想自己上了电视,拥抱了儿子。这片子看得人太难受了,尤其是他们曾经都有那么点简单的梦想。
► 电影为啥让人感觉这么压抑?
网友“视听小哥” 聊了聊技术:
导演用了很多特别的手法来让你感觉不适和压抑:
- •
快速剪辑和特写:尤其在表现注射毒品、吃药的时候,镜头切得飞快,还有瞳孔放大、血液流动的大特写,配上那种重复又紧张的音乐,让人直观感受到那种失控和窒息。
- •
扭曲的镜头:有时会用鱼眼镜头或者奇怪的角度拍,让人物脸都变形了,表现他们精神世界的错乱。
- •
色彩和光线:整体色调很灰暗,但在人物出现幻觉时,又会用那种特别假、特别刺眼的亮色,反差巨大。
这些手法当然不是为了让你舒服,就是为了让你切身感受到角色正在经历的痛苦和崩溃。有人说这是最好的“禁毒宣传片”,确实,看完对毒品和药物滥用会有种生理性的恐惧。
网友“心理学爱好者” 说了点深层东西:
我觉得这片子不止讲毒品,更讲人内心的成瘾和孤独。这几个角色都是极度孤独的人,哈里和玛丽安的爱情、萨拉的电视梦、泰伦的“干大事”,其实都是想抓住点什么,填补那种空虚。但用错了方法,依赖上了外在的、毁灭性的东西(毒品、药物),结果被反噬。成瘾背后,往往是难以承受的空虚和渴望被填满的焦虑。
► 为啥被称为“禁片”?现实意义在哪?
网友“电影史老王” 提了句:
这片子因为内容和大胆表现(比如性、吸毒镜头、精神错乱的直观呈现),在一些地方上映时遇到了麻烦,被要求修改或者限制上映,所以有了“禁片”的名声。但导演坚持没怎么剪,所以我们现在能看到这个完整的、冲击力极强的版本。
网友“思考人生的猫” 聊了聊启发:
虽然电影极端,但它的现实意义或许在于警示我们:要警惕那些看似能快速满足欲望、实现梦想的“捷径”。欲望本身不是坏事,但被欲望完全控制,甚至不惜伤害自己,就可能走向毁灭。电影里角色的梦想本身并不坏——想要事业、爱情、被认可、让家人过得好——但他们实现梦想的方式彻底错了。
我们现在也活在充满各种诱惑和快速消费的时代,有时候是不是也太急于求成,太依赖外界的一些东西来获得满足和肯定?这片子像一面放大镜,照出了这种依赖可能带来的可怕后果。它提醒我们关注真实的连接,而不仅仅是短暂的刺激或虚幻的满足。
► 个人观点与心得
我自己看完《梦之安魂曲》后,心情沉重了很久。它绝非一部令人愉悦的电影,但其带来的震撼和思考是持久而深刻的。
它或许想告诉我们,真正的“安魂曲”并非沉溺于虚幻的梦境,而是在认清生活的残酷真相后,依然能找到内在力量,选择更真实、更健康的方式去生活和追求。这当然很难,但电影用最惨烈的方式展示了另一条路的终点是何等荒凉。
希望能帮到你!如果你打算看这部电影,请务必做好心理准备,它带来的体验是强烈且可能令人不适的。但如果你愿意面对它,它或许也会给你带来一些关于生命、欲望和选择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