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拉特》影评:为什么这么受欢迎,政治不正确却获奖,讽刺了哪些现象

你有没有试过看一部电影,笑到肚子痛🤣,但笑完后又觉得好像被扇了一记耳光?心里嘀咕这导演胆子也太肥了,啥都敢拍!《波拉特》(Borat)就是这么一部神奇的电影,它用最粗俗、最冒犯的方式,逼着我们看清自己和社会的那点事儿。

《波拉特》影评:为什么这么受欢迎,政治不正确却获奖,讽刺了哪些现象

► ​​电影到底讲了个啥故事?​

波拉特,一个来自​​哈萨克斯坦(电影里虚构的)​​ 的王牌电视台主持人👨‍💼,被国家派去美国学习“先进文化”。他穿着土气西装、提着行李还带了只鸡就上路了。这个老哥思维闭塞又充满偏见,以为美国什么都好,结果闹出一连串笑话:​​把马桶当洗脸盆​​、在草丛里便便、见人就亲(以为是友好,结果被当性骚扰)。更离谱的是,他在电视上看到了艳星帕米拉·安德森,瞬间坠入爱河,干脆把任务抛到脑后,一心要去加州娶她回家!💘这趟旅程简直是一场灾难不断的“西游取经”,只不过取的“经”完全跑偏了。

► ​​为啥要用伪纪录片?偷拍真的假的?​

这片子最狠的地方就是它的拍摄手法!​​伪纪录片形式​​,很多场景是​​偷拍​​的🎥,除了主角波拉特和他的制作人,周围的路人、受访者大多​​不知道自己在拍电影​​,他们的反应都是最真实的。导演拉里·查尔斯和主演萨莎·拜伦·科恩带着个小团队,在美国各地“行骗”,把虚构的波拉特扔进真实的美国社会,记录下最荒诞的碰撞。据说拍摄期间被警察叫停了足足92次!这种手法让电影的笑点格外尖锐和尴尬,因为你笑的不只是演员的表演,更是现实中人们最真实的窘迫和虚伪。

► ​​它到底讽刺了啥?只是无脑搞笑吗?​

绝对不止!《波拉特》是披着低俗外衣的​​社会讽刺利器​​🗡️。它几乎冒犯了所有人:

  • ​种族偏见​​:波拉特满口反犹言论(讽刺的是,主演科恩自己就是犹太人),买车的时居然问“开多快能撞死吉普赛人”。

    《波拉特》影评:为什么这么受欢迎,政治不正确却获奖,讽刺了哪些现象

  • ​性别平等​​:他面对女权主义者,却一心只打听艳星帕米拉·安德森的下落。

  • ​政治与战争​​:在一场集会上,他夸张地支持布什的伊拉克政策,口号血腥到让原本欢呼的美国观众都坐立不安。

  • ​宗教虚伪​​:他走投无路时闯入一个教会集会,那些声称要帮助他的人,表现却像邪教巫师。

电影通过波拉特这个“天真”的 outsider,​​撕下了美国社会“政治正确”面具下的傲慢与伪善​​。它让我们笑,然后让我们在笑声中反思:我们平时认为理所当然的观念,是否也同样经不起推敲?🤔

► ​​这么“政治不正确”为啥还能成功?​

表面看,《波拉特》充斥着​​政治不正确的言论​​,但它内核其实是​​高度政治正确的​​✅。它并非宣扬偏见,而是通过​​极致夸张​​地​​展示偏见​​,来揭露偏见的荒谬性。就像主演科恩说的,目的是“允许人们说出他们自己的一些偏见”,然后让大家看到这有多可笑。这种“以毒攻毒”的讽刺手法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智慧。观众和评论家看懂了这层深意,所以它不仅能狂揽2.6亿美元票房💰,还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的提名​​🏆,得到了《时代周刊》等媒体的年度佳片肯定。

► ​​电影有啥争议吗?​

《波拉特》影评:为什么这么受欢迎,政治不正确却获奖,讽刺了哪些现象

当然有!而且很大!

  • ​冒犯了哈萨克斯坦​​:因为用了真实国名并极度丑化,哈国政府和民众强烈抗议,认为形象被严重诋毁。

  • ​欺骗了拍摄地居民​​:电影中“哈萨克斯坦”村庄其实是在罗马尼亚一个贫困村庄取景。村民后来控诉说,剧组骗他们是拍正经纪录片,帮助他们表现贫困,结果却成了电影里的笑料,他们感到被侮辱和嘲笑。

  • ​挑战观众承受极限​​:片中大量的屎尿屁笑话、露骨内容和冒犯性言论,让很多观众感到不适和被挑衅。

————————————————————

​个人心得与建议​​ 🎬

《波拉特》绝不是一部合家欢的轻松喜剧❌。它是一面​​哈哈镜​​,用扭曲和夸张的方式照出我们社会和人性中的荒诞。看这部电影需要一定的心理准备和开放的心态。

萨莎·拜伦·科恩的表演是​​神级的​​,他完全融入了这个角色,让人相信波拉特真实存在。这位剑桥历史系的高材生,在现实生活中其实非常低调,与波拉特截然不同,这更体现了他惊人的演技和创作力。

如果你能接受它的恶俗和冒犯,你会从中获得​​前所未有的观影体验和深刻的思考​​。它提醒我们,​​幽默和讽刺有时是最有力的批判武器​​。看完后,你可能会对“文明”、“包容”和“偏见”这些词有新的认识。Just remember, 看这片子,​​认真你就输了​​,但完全不思考,你也可能错过了主创们埋藏最深的良苦用心。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