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会》影评,科幻鼻祖为何震撼百年?阶级寓言为何今天仍刺痛?

聊聊弗里茨·朗1927年的《大都会》🎬,这部片子号称“科幻电影开山鼻祖”,很多朋友可能久闻其名但还没看过。云哥也是刷了好几遍,每次看都有新感受,这篇影评希望能帮到你,咱们一起往下看吧!

🔍 一、基本背景与震撼成就

《大都会》是德国导演弗里茨·朗在​​1927年​​创作的默片,它被公认为​​科幻电影史的里程碑​​,对后来的《银翼杀手》、《星球大战》等无数经典都有深远影响。这片子当年耗资​​500万帝国马克​​(相当于现在约2亿美元),动用​​37000多名演员​​,拍了310天,导致制作公司UFA几乎破产,绝对是当时最烧钱的电影。

最初上映的版本有210分钟,但因为各种原因被删减,母片也散落各地。直到2001年修复版在柏林电影节重映,时长150分钟,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献遗产​​,咱们现在能看到修复版真的挺幸运的。

📖 二、剧情核心:阶级对立与“心”的调解

电影设定在2026年的未来大都会(虽然我们现在已经过了2026年,但它的想象依然超前)。城市被分为两个世界:

  • ​地上​​:资本家们住在摩天大楼里,过着奢靡享乐的生活。

  • ​地下​​:工人阶级在昏暗、压抑的地下城劳作,维持着整个城市的运转,生活机械而困苦。

影片的核心冲突就在于这两个阶级的巨大鸿沟和尖锐对立。资本家强·弗雷德森是城市的统治者,而工人们则像“毫无意义的幽灵”一样在机器旁劳作。

女主角玛利亚试图给工人们带来希望,她讲述​​巴别塔的故事​​,指出“脑(资本家)和手(工人)之间的调节者必须是​​心​​”。这个“心”的隐喻,成为了贯穿全片、呼唤沟通与理解的核心主题。

🎭 三、视觉奇观与表现主义风格

作为一部​​默片​​,《大都会》的震撼力极大程度上来自于其​​开创性的视觉表达​​和德国表现主义风格。

  • ​宏大的布景​​:影片搭建了令人惊叹的未来都市景观,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错综复杂的交通枢纽和巨大的机器,充满了未来感、压迫感和象征意义。这些布景基本都是​​手工绘制和人工搭建​​的,在没有CG技术的年代,效果更加震撼。

  • ​创新的特技​​:弗里茨·朗使用了​​舒夫坦过程(Schüfftan process)​​,利用镜子巧妙地将模型布景和真人表演结合在一起,创造了许多惊人的视觉效果,影响了后来无数科幻电影。

  • ​强烈的对比​​:影片通过光影和布景,极致地表现了地上世界的金碧辉煌、纸醉金迷与地下世界的阴暗潮湿、机械压抑,视觉上就让人感受到阶级间的巨大差距。

🤖 四、深刻的主题与隐喻

《大都会》远不止是一部视觉奇观,它的内在更是一部​​深刻的社会寓言​​。

  • ​对阶级矛盾的反思​​:影片敏锐地捕捉并夸张地展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尖锐对立。工人被视为机器的附庸,甚至像“祭品”一样被巨大的机器“摩洛克”吞噬,这隐喻了资本对工人的剥削和异化。

  • ​科技与人性的思考​​:电影发明了“机器人”概念(玛利亚的机器复制体),并探讨了科技失控可能带来的风险。当科技被权力滥用(如制造机器玛利亚煽动暴乱),反而会加剧社会混乱和人性迷失。

  • ​丰富的宗教象征​​:影片中充满了宗教隐喻。玛利亚象征圣母玛丽亚,弗雷德(资本家之子)象征耶稣基督,发明家罗特旺则像魔鬼撒旦。新巴别塔的建造也呼应了《圣经》中人类因傲慢而受罚的故事,暗示了脱离“心”的沟通与建造终将失败。

💎 五、观影指南与个人心得

《大都会》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欣赏​​的杰作。看之前调整好预期很重要:

  • ​它是默片​​:没有对白,靠字幕卡、演员夸张的肢体表演和表情,以及​​强大的配乐​​来叙事和传达情绪。配乐是唯一的声音,它是一部“汹涌激昂的交响乐”,极大地增强了观影的沉浸感。

  • ​节奏与叙事​​:它的叙事节奏和现代电影不同,更侧重于视觉表达和氛围营造,剧情推进相对缓慢。

  • ​版本选择​​:推荐观看​​2001年的修复版​​,画质和完整性都更好。

​个人观点​​:

《大都会》的伟大在于它​​超前的预见性和深刻的普世性​​。近百年过去了,它描绘的阶级分化、科技伦理、人性异化等问题,在今天看来依然尖锐,甚至更加复杂。

它可能不是一部让你觉得“爽”的电影,但绝对是一部能让你​​思考和震撼​​的电影。如果你对​​电影史、科幻题材、社会议题​​感兴趣,那么《大都会》就像一门必修课,非常值得你花时间体验👍。你会发现,后来很多经典科幻片的创意和视觉设计,都能在这里找到源头。

希望这篇影评能帮你更好地理解这部电影!你看过《大都会》吗?欢迎分享你的感受😊。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