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说到《狗十三》这部电影,心里就有点堵得慌😣。这部2013年拍好、被雪藏了五年直到2018年才上映的电影,豆瓣上超过17万人评出了8.2分,可不是靠什么流量明星,而是因为它太真实了,像一把钝刀子,慢慢割开很多人的童年和青春。它讲的不仅仅是一个13岁女孩和一条狗的故事,更像是我们每个人被迫“懂事”的那些瞬间的集合。
✨ 它为啥那么让人难受?
电影主角李玩,父母离异,跟爷爷奶奶过。爸爸为了“哄”她高兴,送了只小狗,李玩给它取名“爱因斯坦”🐶。后来爷爷不小心把狗弄丢了,李玩不依不饶地要找,大人们呢?觉得她“不懂事”,为了让她安静下来,想了招——买了只一模一样的狗回来,硬说这就是“爱因斯坦”。
这种“指鹿为马”的操作,是不是听着就有点憋屈?李玩从愤怒、反抗,到最终沉默地接受,这个过程看得人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很多中国孩子大概都经历过这种“被安排”和“被妥协”,大人总觉得“哄哄就好了”,却很少真正在意孩子心里的真实感受。
电影里还有很多这种“细碎又扎心”的细节:
- •
爸爸强迫李玩把兴趣小组从物理改成英语,因为觉得英语“有用”,尽管李玩物理拿了省一等奖。
- •
爷爷奶奶总让乳糖不耐受的李玩喝牛奶,这种“为你好”的关心,反而成了种负担。
- •
爸爸可以因为李玩喝酒打她,却又在饭局上让她给长辈敬酒,成年人的“双标”和规则,让孩子无所适从。
🎭 没人是的“坏人”,但伤害确实发生了
《狗十三》厉害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刻意塑造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爸爸打完李玩后会抱着她哭,道歉说“爸爱你”;爷爷奶奶也心疼孙女;后妈也有自己的无奈。
但正是这种“每个人好像都有苦衷,每个人都在以‘爱’的名义行事”,才更让人感到无力。好像谁都没错,但李玩的“自我”就在这一次次的“为你好”和“要懂事”中被慢慢磨掉了。
爸爸的形象尤其复杂。他在外奔波应酬,压力大;他会对李玩动粗,也会在车里因为前妻的一个电话而崩溃大哭。他爱女儿吗?或许是爱的,但他爱的方式,是建立在一种不平等和强制服从的基础上的。这种父爱的方式,混合了权威、愧疚和自身的疲惫,非常典型。
🤔 “懂事”到底是个啥?
电影里大人们总挂在嘴边的,就是“听话”、“懂事”。李玩的“成长”,在大人看来,就是她终于“懂事”了。
这种“懂事”体现在:
- •
接受了第二只“爱因斯坦”。
- •
在弟弟的生日宴上配合地假笑。
- •
最后甚至吃下了饭桌上叔叔夹给她的狗肉(尽管她刚得知真正的爱因斯坦可能已经死了)。
爸爸看着吃完狗肉的李玩,欣慰地说:“你看,娃长大了,懂事了。”但这种“懂事”,代价是孩子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和需求,去迎合成年人的世界和规则。这种“成长”,更像是一场无声的“精神谋杀”,那个有血有肉、会哭会闹的李玩的一部分,死掉了。
我们追求的“懂事”,难道就是让孩子学会沉默和妥协吗? 这个问题,电影没直接回答,但看的人都会想。
😢 那些躲不开的中国式家庭问题
《狗十三》的背景里,还藏着些我们并不陌生的“中国特色”问题。
- •
重男轻女:李玩的爷爷说过:“女娃的名字是随便取的,男娃的名字得好好起。” 同父异母的弟弟昭昭出生后,更是众星捧月。弟弟用棍子打伤了奶奶,大家哄哄就算了;李玩不小心推倒了爷爷,则被父亲一顿毒打。
- •
离异重组家庭孩子的困境:李玩在这个有了新女主和弟弟的家里,位置更尴尬了,像个“外人”。
- •
饭局文化&人情世故:电影里几场饭局戏特别精彩。大人们敬酒、奉承、说言不由衷的话,李玩从不适、反抗到最后的麻木接受。成人世界的虚伪和规则,就这样一点点侵蚀着孩子的纯真。
💡 一点个人看法和思考
看《狗十三》的时候,我时常觉得憋屈,又时常看到自己过去的影子。我们很多人可能都经历过类似李玩的时刻,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这部电影的后劲很大。它没有煽情,没有刻意卖惨,就是用一种冷静甚至有点克制的方式,把这种日常的、普遍的“伤害”呈现给你看。它让你难受,不是因为剧情多跌宕,而是因为太熟悉了。
它也让我们反思,“爱”和“为你好”的边界到底在哪里?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人格和意愿,真的那么难吗?当我们将来成为父母,会不会也不知不觉中重复这些模式?
电影的结尾,李玩和父亲在车里,父亲痛哭流涕。那一刻,或许有理解,但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的苍凉感。成长或许不可避免会伴随疼痛和妥协,但有些“懂事”的代价,实在太沉重了。
《狗十三》就像一面镜子,照见我们过去或现在的某些不堪,也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自己曾经也是个孩子,不要轻易成为那种自己曾经讨厌的、“双标”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