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击手》影评:为何选择小切口叙事,如何评价张艺谋的突破?

说实话,现在战争片动不动就是大场面、全明星,炸来炸去眼睛都看累了💥。《狙击手》这部片子却偏偏反着来,它不搞人海战术,更没有遍地开花的爆炸特效,就聚焦在一个小小的山坡和几个狙击手身上。但奇怪的是,这种“小”反而让人更揪心、后劲更足。今天小赵就带大家看看,这部张艺谋导演的抗美援朝题材电影,到底凭什么被很多人称为“另类战争片”🎯。

​► 切口小得惊人,但情感深度一点不小​

《狙击手》的故事背景是抗美援朝中的“冷枪冷炮运动”,但它没展示千军万马,而是把镜头对准了志愿军的一个狙击班——“五班”。任务也极其单纯:救回被美军当作诱饵的侦察兵亮亮。就这么一个简单目标,衍生出一场惊心动魄的狙击对决。

这种“小切口”叙事或许暗示了某种创作勇气。它舍弃了宏大史诗的讲述方式,转而挖掘具体个体的生命经验。我们看到的不是战略地图上的箭头,而是每个战士的呼吸、颤抖、眼泪和抉择。正因如此,当牺牲发生时,疼痛感才格外真实。

​► 人物塑造:英雄也会哭,也有脆弱的时候​

电影里的人物彻底打破了“英雄必须高大全”的刻板印象。

  • ​班长刘文武​​(章宇 饰):他是技术过硬、冷静果断的神枪手,但也会因为战友牺牲而情绪崩溃,最后选择舍生取义。

  • ​大永​​(陈永胜 饰):这位战士特别爱哭,看到战友倒下眼泪就止不住。但他的哭不是懦弱,而是深厚情感的流露。他最终继承了班长的意志,完成了任务,这个成长弧光非常动人。

  • ​胖墩​​等其他战士:他们惦记家人,有时也会害怕,但关键时刻却能挺身而出。像胖墩背着铁板救战友,还想着给未出生的孩子取名,这些细节让英雄形象立住了。

这些角色告诉我们,英雄并非天生无畏,他们只是在恐惧中依然选择了坚持。

​► 情感渲染:唱首歌、取个名,怎么就让人想哭?​

电影里有些情节设计确实挺戳心的。

  • 当亮亮生命垂危,战士们大声唱起《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来激励他。歌声在冰冷的战场上回荡,那种带着希望的悲壮,据说很多观众到这里都顶不住。

  • 胖墩在牺牲前喊出那句“我儿的名字叫铁板!”,不仅是对孩子的期望,也包含着战胜敌人的豪情,非常朴实地诠释了战士们舍生取义的动力。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直给的情感表达是否每个人都买账,可能也得看个人口味。

​► 叙事节奏:张弛有度,紧张中喘口气​

虽然是对决戏,但电影并没从头紧绷到尾。它会在激烈的狙击交锋中,插入一些幽默的对话或文戏缓冲。比如战士用方言聊家常,或者班长一句“出去是活靶子,再不走就是死靶子”这种带点冷幽默的命令。这些小细节不仅调节了节奏,也让角色更鲜活,避免了单一的战斗疲劳。

​► 视觉与色彩:这次张艺谋收起了浓墨重彩​

张艺谋导演以前的作品常以浓郁色彩著称,但《狙击手》却选择了极致的收敛。主色调是​​黑、白、灰​​,契合了冰天雪地的战场环境,整体氛围冷峻、压抑而又悲壮。

  • ​白色​​:既是冰雪的颜色,象征纯洁与牺牲;也暗示着危机四伏的战场环境。

  • ​红色​​:虽然出现不多,但非常醒目,主要是鲜血,代表着生命的逝与炽热的信仰。

这种克制的色彩运用,或许更符合影片严肃的主题和情感基调。

​► 《狙击手》的“不一样”和它的遗憾​

《狙击手》和《长津湖》等大片很不一样。它没有庞大的战争场面,而是通过一场小规模战斗,聚焦于人物的心理和情感。这种尝试本身,或许为战争片提供了另一种叙事可能。

当然,这部片子也可能有点“挑人”。如果你期待看到的是大规模的战斗场面和激烈的视觉冲击,可能会觉得它有点“静”甚至“闷”。它的精彩更依赖于对人物的共情和对细节的品味。

​🎬 小赵的个人看法与建议​

我个人觉得,《狙击手》是部值得静下心来看的电影。它的力量不在于炸了多少辆坦克,而在于精准地击中了你的情感穴位。它让你看到的不是遥远的、符号化的英雄,而是具体的、有血有肉也会害怕也会想家的人。他们选择了勇敢,所以才尤为可贵。

所以,如果你对战争片的理解不止于场面,还想感受一下​​个体在极端环境下的情感、成长与牺牲​​,那么《狙击手》应该不会让你失望。它或许能让你看到,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下,那些微小却坚韧的人文光辉。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