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影评:问题学生真能改变?音乐如何治愈?爱的教育是否过时?

你有没有遇到过那种“无可救药”的孩子?或者,你自己曾经就被贴过这样的标签?😔 《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一群被视为“池塘之底”的问题男孩,如何因为一个老师的到来,人生彻底转向。

《放牛班的春天》影评:问题学生真能改变?音乐如何治愈?爱的教育是否过时?

​► 为什么马修的教育能成功?校长却失败了?​

电影里,校长哈森信奉的是“行动-反应”原则,说白了就是犯错就罚,用高压和恐惧让学生听话。但结果呢?孩子们更叛逆,偷偷使坏,师生关系完全对立。

马修用的却是另一套。他发现学生编歌嘲笑他秃顶,不但没发火,反而帮他们纠正音调🎵,从这里面看到了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和潜力。他选择了​​理解、宽容和爱​​。他让孩子们写下自己的梦想,组建合唱团,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声部,感觉自己被需要、被看见。

这或许说明,​​教育的本质,真的不是灌输和管制,而是唤醒和点亮​​。就像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 音乐到底有啥魔力?能当教育工具?​

音乐在这部电影里,绝不仅仅是好听的背景乐。它成了马修和孩子们之间​​沟通的桥梁​​,也是孩子们​​情感表达的出口​​和​​找回自信的途径​​。

《放牛班的春天》影评:问题学生真能改变?音乐如何治愈?爱的教育是否过时?

当合唱团组建起来后,曾经晚上嬉戏打闹、抽烟打架的孩子们,被​​整齐优美的歌声取代​​。音乐让他们感受到了美和秩序,也让他们在集体协作中找到了归属感和成就感。那个有着“天使面孔”却性格孤僻的皮埃尔,就是在音乐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最终成为著名的指挥家。

所以,音乐在这里,更像是一种​​治愈的力量​​,净化着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封闭的心重新向世界打开。


​► 现实里,“爱的教育”会不会太理想化?​

必须得说,电影毕竟是艺术加工。马修老师近乎圣人的耐心和包容,在现实教育环境里,确实会面临很多挑战🫠。资源不足、压力巨大、个体情况复杂……这些都可能让单纯的“爱的教育”显得脆弱。

不过话说回来,马修也并非无原则的迁就。有学生用恶作剧弄伤了神父的眼睛,马修惩罚他去照顾受伤的神父,让他亲身感受自己行为带来的后果,从而真正认识到错误。这说明,​​爱和理解,不等于放纵和妥协​​,必要的引导和规矩同样重要。

电影或许给了我们一种​​理想的参照和努力的方向​​:尽力去看到每个孩子“问题”行为背后的原因,用尊重和发现优点的方式去引导,而不是简单否定和压制。

《放牛班的春天》影评:问题学生真能改变?音乐如何治愈?爱的教育是否过时?


​► 这部电影,给我们今天的教育啥启示?​

虽然电影背景是1949年的法国,但其中折射的​​教育问题​​,今天看来依然不过时,甚至让人有“似曾相识”之感。我们是否过于注重成绩和纪律,而忽略了孩子的内心和个性发展?是否有时也在用“为你好”的名义,行控制之事?

《放牛班的春天》提醒我们,​​每个孩子都来自纯净无邪的地方,永远都应该是人间万分疼惜的珍宝​​。他们需要的是​​被看见、被信任、被激发​​。教育的价值,在于​​解放学生们的思想,塑造孩子们的灵魂​​。

​👉 个人心得与建议​

看完《放牛班的春天》,心里是暖的,也有点酸酸的。它像一面镜子,照见教育应有的温柔模样,也映出现实的些许无奈。

它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大概是因为它触动了我们内心最共通的部分:对理解和爱的渴望,对被接纳和认可的期待。💫

如果你是一位教育者或家长,或许可以从中汲取一些力量和灵感:试着多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多一份​​耐心和宽容​​。如果你曾觉得自己不够好,这部电影或许能​​治愈你​​——没有人是“池塘之底”,每个人都值得一个春天。

总之,这绝对是一部值得静下心来好好看的电影,别忘了准备纸巾哦。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