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贝日记》影评:历史真相为何重要,西方视角下的南京记忆,人性光辉如何照亮黑暗

聊聊《拉贝日记》这部电影吧。我记得第一次知道拉贝这个故事的时候,心里挺不是滋味的😔。一个德国人,还是纳粹党员,在南京大屠杀那会儿救了20多万中国人,这么重要的历史,我以前居然知道得不多。可能很多朋友和我一样,对这段历史的了解也模糊得很。

✨ 拉贝是谁?他做了什么?

约翰·拉贝(John Rabe)是个德国商人,当时是西门子公司驻南京的代表。日军1937年进攻南京时,他和十几位外国朋友一起搞了个“南京安全区”,自己当了主席。大概3.86平方公里的地方,挤了差不多25万中国老百姓,躲过了屠杀。他还在自家院子和小花园里收容了600多人。1937年圣诞节,他在日记里写:“我得到了一份预料不到的再好不过的圣诞礼物,那就是600多个人的性命。”这话看着简单,但想想当时的环境,真的挺感动人的。

电影里,拉贝不是一开始就伟大光辉的。他有点犹豫,也想走,但最后还是留下来了。这种“普通人”的感觉,反而让人觉得真实。

📖 日记和电影说了啥?

《拉贝日记》本身是拉贝亲眼看到南京大屠杀时写的,时间从1937年9月到1938年2月。他详细记录了500多件日军的惨案,还拍了80多张照片。这些资料后来成为南京大屠杀最重要、最详实的史料之一。

2009年的电影《拉贝日记》就是根据这个日记改编的。导演是佛罗瑞·加仑伯格,主演包括乌尔里奇·图克尔(演拉贝)、张静初和香川照之等。电影想通过拉贝的眼睛,让我们看到那段历史。

不过话说回来,电影毕竟不是历史书,有些地方为了好看,加了点感情戏什么的。比如张静初演的那个女学生,有些观众就觉得她的剧情有点多余,甚至不合理(比如剪了头发还穿旗袍,后来又穿日本军服逃跑)。这些添加或许是为了让电影更“好看”,但有时候反而让人觉得不太对味。

🌍 西方视角和我们的视角不一样

拉贝是个德国人,甚至还是个纳粹党员。这个身份特别有意思——二战时德国和日本是盟友,所以拉贝的记录,西方人可能觉得更“客观”一点。确实,《拉贝日记》让很多西方人第一次知道了南京大屠杀。

传统的西方二战故事,主要讲欧洲战场、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东方的苦难,他们以前提得少。《拉贝日记》的出现,或许暗示了二战不仅是欧洲的事,全世界都受了苦。

《拉贝日记》影评:历史真相为何重要,西方视角下的南京记忆,人性光辉如何照亮黑暗

但电影毕竟是西方导演拍的,有些地方咱们中国人看了可能觉得不够味。比如,有观众觉得电影里的中国人有点像“背景板”,没什么深刻描写。大屠杀的惨烈,电影表现得可能也比较克制,估计是怕观众受不了。但这样一来,历史的沉重感就有点打折扣了。

🤔 电影好还是书好?

有些朋友可能会问,是看电影好,还是直接看书好?我觉得,两者都值得。电影比较生动,拉贝的形象挺立体的——他不是圣人,也有弱点,但最后坚持做了对的事。但电影时间有限,有些细节只能跳过。

书呢,更全更细。拉贝的记录特别详细,有时间、有地点、有证人。不过书是文字,需要慢慢读。电影和书互相补充吧,能帮你更全面地了解这段历史。

《拉贝日记》影评:历史真相为何重要,西方视角下的南京记忆,人性光辉如何照亮黑暗

顺便提一下,拉贝后来的日子并不好过。他回德国后,因为揭露日军暴行,被盖世太保审问警告,还丢了工作,生活挺困顿的。幸好当时受过他帮助的中国人给他寄食物、凑钱,帮他渡过了难关。这种跨越国家的互助,真的让人感动。

✍️ 最后的个人想法

《拉贝日记》这部电影,当然有它的缺点——比如有些剧情安排值得商榷,对中国人的刻画可能不够深。但它让更多人,尤其是西方世界的人,知道了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拉贝这个“中国辛德勒”的故事,值得被记住。

历史有时候挺重的,但我们不能因为重就假装没看见。《拉贝日记》不管是书还是电影,都在提醒我们:得记住真实的过去,珍惜和平,也别忘了在黑暗里依然存在的人性光辉🌟。

希望有更多人能看看《拉贝日记》,不管是书还是电影。了解了,记住了,也许以后的世界会更好一点。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