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影评:如何理解轮回主题,电影获奖原因是什么,导演风格如何

你是不是有时候也会想一想,人走了之后到底会去哪里?会不会有下辈子?🍃 我在看《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这部电影的时候,脑子里就老是转着这些念头。这部片子乍一看可能有点闷,节奏慢,也没什么爆点,但看着看着,好像就被它带进了一种半梦半醒的状态里,开始琢磨那些平时不会细想的事儿。

这部电影讲的是布米叔叔得了严重的肾病,他决定回到乡下老家,在亲人的陪伴下度过最后的时间。听起来是个挺简单的故事对吧?但怪事很快就来了——一天晚上,他去世多年的妻子和失踪儿子的鬼魂,竟然一块儿出现了。妻子静静地陪他吃饭,儿子则变成了一只红眼睛的“鬼猴”。这设定确实挺怪的,但电影里的一家子接受得特别自然,就好像他们只是出了趟远门回家了一样。

🔍 电影里那些“不一般”的拍法

导演阿彼察邦的拍法很特别。他用了大量的​​长镜头​​,画面经常一动不动,就像在静静观察。声音也很讲究,虫鸣、风声都特别清晰,让你感觉好像自己也站在泰国的那个小村庄里。这种手法虽然可能让人犯困,但也因此有了种​​安静的力量​​,让你不得不慢下来,进入他的节奏。

故事也不是平铺直叙的。布米叔叔为了寻找自己得病的原因,和家人一起进了森林,到了一个山洞,他感觉那里是他第一世出生的地方。电影中间还插了一段​​古代公主和鲶鱼的超现实故事​​,画面挺震撼的,据说很多网友都爱讨论这段。这些片段拼在一起,没那么严密的逻辑,更像是一场梦。

🌌 电影到底想说啥?关于轮回、记忆与自然

这部电影的核心大概是在探讨​​轮回​​和​​记忆​​。布米叔叔相信自己有前世,他的病是一种因果报应(他忏悔自己年轻时曾杀害很多共产党人)。电影模糊了现实与超自然的界限,鬼魂、精灵(红眼猩猩儿子)的出现那么自然,仿佛在说生死之间并非不可逾越,万物有灵,人与自然、与其他的生命形态是相通的。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东方禅思​​式的表达,可能不是所有人都能立刻理解和接受的。它没有给你标准答案,更像是在营造一种感受和氛围。导演似乎想说,现代文明让我们越来越远离这种与自然、与灵性世界的连接了。电影结尾,为布米叔叔守灵的董已经不太愿意受寺院规矩的约束,更像是在暗示现代人正在丢失信仰和对自然的敬畏。

❓ 获奖与争议:为什么是它拿了金棕榈?

这部片子能在2010年拿下​​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大奖​​,当时让不少人意外。评委会主席蒂姆·伯顿(Tim Burton)自己作品的风格也挺怪诞的,或许他能欣赏这种超现实的想象力。电影也让人看到泰国电影,乃至东南亚文化中​​神秘主义​​的一面。

当然,争议一直有。很多人觉得它​​晦涩难懂​​,节奏太慢让人睡着。这其实很正常,这样的艺术电影本来就不追求让所有人都喜欢。它的价值或许在于提供了另一种看待生命、死亡和记忆的视角,一种不同于好莱坞的、独特的东方哲学思考。

👁️ 导演的个人印记

阿彼察邦的电影有非常强烈的个人风格。他经常关注​​疾病、医院、外来者​​这些主题,喜欢用非职业演员,很多对话甚至是即兴的。他的镜头下,泰国东北部的丛林不仅是背景,更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充满了神秘和灵性。

他的创作也常常根植于​​个人经历和情感​​。据说他父亲也因肾病去世,生前常和他谈论轮回转世。所以有人解读,这部电影是他对父亲的一种思念和告别。那个变成红眼猩猩精灵的儿子,或许也暗含了导演自己作为“离家的孩子”对父亲的某种愧疚和牵挂。

💭 看这部电影是种什么体验?

看《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你大概率不会觉得“爽”或者“过瘾”。它更像是一场​​冥想​​或者​​梦境​​。你需要有点耐心,让自己被它的节奏带着走,去感受那些画面和声音,而不是急于搞清楚每一个情节。

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夜晚的场景:🌙 一家子和鬼魂同桌吃饭,光线昏暗却特别宁静;还有那个洞穴,像是生命的起点和终点。这些画面看完之后会在脑子里停留很久。

​或许暗示​​了生命另一种循环的可能,但具体的感受,真的因人而异。电影的机制,说实在的,我也不敢说完全懂了,这种个人化的艺术表达,有时候更需要的是感受,而非完全理解。

✨ 最后一点个人想法

《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肯定不是一部适合所有人的电影。如果你习惯了强剧情和快节奏,看它可能会是种挑战。但如果你愿意静下心来,接受一次不一样的观影体验,它可能会给你带来一些​​安静的震撼​​和​​长时间的回味​​。它让我们停下来,想一想生命、记忆以及我们与自然的关系,这些在现代社会里我们常常忘了去琢磨的事。

总之,这部电影就像是一个安静又奇异的长梦,醒了之后,梦里的一些碎片可能还会时不时地闪现在你脑子里。🎬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