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命年》影评,为何好人没好报?,时代悲剧的宿命感是什么?,如何看懂姜文的表演?

有没有那样一个时候,觉得生活就像走在一条黑黢黢的隧道里,光好像就在前面,但怎么走都走不到头?🫣 李慧泉,姜文演的那个角色,就是这么感觉的,他从监狱出来,想重新开始,但好像整个世界都在和他作对,最后居然倒在了本命年的寒冬里,这电影,看着就让人心里发紧。

► ​​好人李慧泉,为啥就没个好报?​

电影一开始,就是李慧泉从那个黑乎乎的地下通道里走出来,这个镜头跟着他,好像我们自己就是他一样,摸索着回到那个已经变了样的北京胡同。他讲哥们义气,为兄弟打架却入了狱,出来之后,老妈没了,朋友也散了,他想学好,邻居罗大妈和民警小刘也帮他,但好像总差那么点儿劲儿。他喜欢赵雅秋,那个唱歌的姑娘,省吃俭用买了金项链送她,结果人家根本不要,只说“我只接受鲜花”。这世界,好像就是不让他好过。有人说他傻,是“没原则的烂好人”,对哥们儿太仗义,对爱情太跪舔,结果被刷子这种朋友骗,被崔永利这种倒爷算计。但你看他,面对床上女人的挑逗,他能掀开被子说“别给我来这套”,他心里有杆秤,有自己信的东西,只是这杆秤,在那个变化太快的时代里,好像没人认了。所以他的死,不只是两个小混混捅的刀子,更是那种“怎么也融不进去”的孤独感,把他推向了终点。

► ​​黑的雪,冷的血,时代变了人没变?​

电影原著叫《黑的雪》,这名字就透着一种不祥的感觉,像某种干净的东西被弄脏了,没法回到从前。李慧泉就是那片黑的雪吧,他想变得洁白,但环境不允许,最后只能融化消失。这部电影拍的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北京,那时候改革开放没多久,一切都在变,歌厅、倒爷、流行音乐,新东西冒出来,旧的生活方式和人情味儿,好像一下子就没了。李慧泉呢,还守着胡同里那套“局气”和“义气”,这就让他和那个一切向“钱”看的商业社会,格格不入了。崔永利这种倒爷能混得好,赵雅秋也想出名,但李慧泉不行,他太真了,也太认死理,所以他被甩在了后头。电影里没什么配乐,多用环境声,火车声、流行歌声、胡同里的京胡声,这些声音堆在一起,就是那个时代的声音,热闹,但也嘈杂,让人心慌,找不到北。李慧泉走在这样的人群里,最后逆行而倒,这种拍法,就把一个小人物的悲剧,拍成了对一个时代的追问了。

► ​​姜文咋就把李慧泉演活了?​

要说姜文,很多人想到的是《让子弹飞》里那个霸气外露的张麻子,或者《红高粱》里那个野性的“我爷爷”,但《本命年》里的他,真的不一样。那时的姜文才27岁,脸上还有点青春气,但他把李慧泉的自卑、仗义和那股子愣劲,全揉在一起了。你看他去见叉子家人时那个小心劲儿,看他对罗大妈给介绍对象时那个躲闪的眼神,还有他窝在床上看《当代台湾妓女》那种无聊和空虚,姜文演这些的时候,没太多大动作,但你就是能感觉到那个人物心里的挣扎。还有他那种“傻”,他对刷子那种朋友也掏心掏肺,对赵雅秋更是愿意付出全部,姜文演出了这种单纯,让你觉得这人可气,但又真心疼他。谢飞导演说选姜文是因为他“戏好且熟悉北京生活”,没错,姜文身上有北京爷们儿那种底色,仗义、直接,还有点混不吝,但放在李慧泉身上,就全都成了悲剧的注脚。这片子能让姜文拿到柏林国际电影节的杰出成就奖,不是没道理的。

► ​​看懂《本命年》,到底看的是个啥?​

有时候看一部老电影,看的不是故事,而是那种感觉,那种能戳中你心里的东西。《本命年》就是这样的电影。它好像是在讲一个过去的时代,但你看现在,难道没有很多李慧泉吗?觉得跟不上变化,身边人都挺忙,但自己好像总是个旁观者,心里头空虚,只能靠刷手机、买东西来填,但越填越空。电影里李慧泉抽烟的镜头特别多,那烟,好像就是他排解空虚的方式,但没什么用。所以看《本命年》,也是看我们自己,要不要那么执着于一些已经过去的东西,要不要试着放开一点,别那么轴,或许能活得轻松一点?但话又说回来,如果每个人都像崔永利那样,这世界是不是也太没劲了?🤔 电影的价值,就是它没给我们答案,它只是展示了这种困境,然后让我们自己去想。谢飞导演说他不想过分强调社会原因,更觉得是“性格决定命运”,但你看李慧泉走过的路,又觉得那命运,其实也是时代砸下来的。

​个人心得与建议​

看完《本命年》,心里头会堵好久。😮‍💨 它不像那种煽情的电影,让你大哭一场就完了,它是一种慢慢的凉,从脚底下升起来。这部电影是90年拍的,但现在看一点不过时,或许好的现实主义作品,就是这样吧。如果你最近也觉得有点迷惘,有点找不到方向,或许可以找这部老片子来看看,它不会给你答案,但能让你知道,这种挣扎和孤独,不是你一个人有。然后呢,或许就能放松一点,毕竟日子还得过,对吧?李慧泉没走出去,但希望我们都能走出去。💪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