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聂隐娘》🎬是侯孝贤导演2015年推出的武侠力作,这部电影改编自唐代裴铏的传奇小说,由舒淇、张震、周韵、妻夫木聪等主演。影片获得了第68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并在第52届金马奖上获得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等五项大奖。然而,这部作品与主流商业片截然不同,它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和频繁的打斗场面,而是以一种极致的东方美学和哲学思考,讲述了一个关于孤独、人性和抉择的故事。
🎨 一、视觉与听觉的诗意交响
侯孝贤导演在《刺客聂隐娘》中展现了非凡的视觉美学。影片开头采用黑白画面,聂隐娘(舒淇饰)在黑白分明的树林中接受师父嘉信公主的任务,这种处理不仅象征着嘉信公主非黑即白的绝对道德观,也为影片定下了苍凉辽阔的基调。当影片转入彩色部分,代表魏博的鼓声响起,色彩变得丰富而真实,但同时又透露出纷乱年代的无情与残酷。
影片中的自然风光几乎成了另一个主角。侯孝贤团队坚持实景拍摄,足迹遍及中国的武当山、神农架以及台湾、日本等地。通过广角镜头和长镜头,观众看到了血染般殷红的江河、行走荒原疲倦的马队、都城里深深的府僚、乡野间袅袅的炊烟。这些画面不仅仅是背景,更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外化。
声音设计同样精妙。导演采集了真实的虫鸣声、风动树叶声等自然音响,并将这些细微的声音放大,让观众得以进入聂隐娘作为刺客所特有的灵敏感知世界。这种声画结合的处理方式,创造出一种只有东方人才能尽数理解的美学境界。
💡 二、符号与意象的哲学深度
《刺客聂隐娘》中充满了富有哲学意味的符号和意象,这些元素极大地丰富了影片的内涵。
1. 青鸾舞镜
嘉诚公主讲述的“青鸾舞镜”故事是理解影片的关键意象。青鸾见到镜中的自己,终宵奋舞而绝,因为它“一个人,没有同类”。这不仅是嘉诚公主自身命运的写照,也是聂隐娘孤独处境的隐喻。作为一名刺客,聂隐娘注定孤独,她在行侠仗义时无人理解,这种孤独感贯穿全片。
2. 玉玦
玉玦是嘉诚公主亲手分赠给田季安与聂隐娘的定亲信物。“玦”寓为“决绝”之意,嘉诚公主以决绝之心坚守魏博,而聂隐娘则需要决定是坚守师父的“道”,还是坚守以往的情谊。当隐娘拿到玉玦时,导演用长镜头展现了她掩面而泣的内心挣扎,这是侯孝贤长镜头美学的极致体现。
3. 镜子
镜子的意象在片中无处不在,不仅是魏博妇女梳妆台上的装饰,也体现在负镜少年打磨的镜子中,甚至河水中倒影也构成了镜像。镜子象征着自我认知和反思,当聂隐娘穿过洞穴来到小村子,镜子才正式出现,标志着她开始真正认识自己,接受自己的孤独和与众不同。
🎭 三、人物与关系的复杂脉络
影片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虽然故事并不复杂,但人物关系众多,且都藏于日常对话中,加上文言文对白,让观众初看时可能感到困惑。
聂隐娘:作为核心人物,聂隐娘十岁时被道姑嘉信公主带走,训练成为武功高强的刺客。多年后出师归家,带着刺杀表兄田季安以平复藩镇之乱的使命返家,却在无名之力的推动下,最终放下手中刀,追随磨镜少年归园田居。她的挣扎在于作为刺客需要的无情和内心深处无法完全割舍的人伦之情之间的冲突。
田季安:由张震饰演的田季安是魏博藩主,与聂隐娘是青梅竹马。他一心想要独立,与中央朝廷对抗。聂隐娘几次想要动手杀他都没有成功,部分原因是她母亲告诉她如果杀了田季安一定会使魏博陷入大乱。
道姑嘉信公主:她是训练聂隐娘的师父,代表着一种“杀一人以救千人”的绝对道德观。她希望聂隐娘能够做到“剑道无亲,不与圣人同忧”,但最终聂隐娘选择了不同的道路。
磨镜少年:由妻夫木聪饰演的磨镜少年在片中代表了另一种生活可能性。他笑容具有感染力,侯孝贤导演特意选择妻夫木聪就是看中了他笑容的这一特点。他与聂隐娘最终一同远去,象征着隐娘找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 四、叙事与风格的独特选择
侯孝贤导演在《刺客聂隐娘》中的叙事手法极具个人特色。与原著唐传奇相比,电影去掉了许多玄幻的情节(如聂隐娘能变成小蚊虫),更加注重表现人物复杂的身世经历和心理变化。
影片大量使用留白手法,许多情节和人物关系并没有明确交代,需要观众自己去理解和填补。侯孝贤解释说:“虽然很多情节剪掉了,但故事本身的架构是完整的,人物之间的关系都是构建好的。没有底子是做不到的,虽然都拍了,但我只取上面部分艳丽的花朵。”
长镜头的运用也是侯孝贤电影的标志性特征。在《刺客聂隐娘》中,长镜头不仅用于展现风景,更用于刻画人物关系和心理。例如隐娘返家后给奶奶请安、聆听母亲诉说的长镜头中,观众可以观察到隐娘母亲尴尬的神色和动作,感受到隐娘与家人之间那种无形的隔阂。
影片的节奏缓慢,刺客的法则就是“等待”。无论是枯树枝丫间,还是宫宇帷幔后,为寻得契机,不得不久久屏息凝神。这种等待成就了聂隐娘作为高手的美名,也让侯孝贤将自己的“凝视”美学发展到极致。
🤔 五、主题与内涵的多层解读
《刺客聂隐娘》的主题丰富而多层,不同观众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
孤独与抉择:影片最突出的主题之一是孤独。聂隐娘作为刺客,注定是孤独的,“一个人,没有同类”。她需要在师父的“道”和自己的情感之间做出抉择,最终她选择了不杀田季安,这标志着她从刺客到隐者的转变。
人道主义关怀:侯孝贤导演表示,《刺客聂隐娘》想要表达的就是“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没有理由杀人”。这一理念体现在聂隐娘的行为中:她因看到目标身边有孩子而动了恻隐之心没有下手;她最终拒绝刺杀表兄田季安;她救了父亲和田兴,也救了瑚姬和她未出生的孩子。
自由与超脱:影片结尾,聂隐娘选择跟随磨镜少年远去,象征着她找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属于自己的“道”。她不再受制于师父的教导或家族的政治利益,而是遵循自己的内心选择,实现了真正的超脱。
💎 结语:一部需要凝望而非观看的电影
《刺客聂隐娘》不是一部传统的武侠片,它没有令人血脉贲张的打斗场面和强烈的戏剧冲突。它更像是一首视觉诗,一幅流动的画,需要观众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和凝望。
美国媒体评价该片为“一部需要凝望,而不只是观看的佳作”。这句话精准地概括了《刺客聂隐娘》的观赏方式。它不是提供即时满足的爆米花电影,而是需要观众投入耐心和思考的艺术作品。
在当今快节奏的商业电影市场中,《刺客聂隐娘》的存在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电影不仅可以讲述精彩的故事,还可以创造独特的美学体验和哲学思考。尽管影片可能不是所有观众都能轻松理解和欣赏,但它无疑为华语电影乃至世界电影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对于我们普通观众来说,观看《刺客聂隐娘》就像是一次冥想之旅。它让我们放慢脚步,静下心来,感受那些细微的声音和画面,思考那些关于孤独、人性和抉择的永恒命题。也许这就是侯孝贤导演通过这部电影给予我们最珍贵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