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这样,看悬疑片就想着最后一定要知道凶手是谁,不然就觉得心里憋得慌?🤔 但偏偏是枝裕和的《第三度嫌疑人》就不这么玩,它可是让好多冲着解谜去的观众看得一头雾水,甚至有点小郁闷。这部电影啊,它压根就没想老老实实告诉你“谁杀了人”,它更想让你琢磨的是——真相这东西,真的能搞明白吗?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部“不按套路出牌”的电影。
🔍 故事讲了个啥?律师和嫌疑人的“罗生门”
电影讲的是律师重盛朋章(福山雅治 饰)给一个杀人嫌疑犯三隅高司(役所广司 饰)辩护的事儿。这个三隅呢,已经有过一次杀人的前科了,这次又被指控杀了他的老板,还放火烧了尸体。
案子看起来挺清楚的,三隅自己也认罪了。但怪就怪在,这个三隅每次说的杀人动机和过程都不一样🤯。一开始他说是因为被解雇了心里有恨,后来又说其实是老板的老婆花钱让他干的,再后来呢,又牵扯出老板的女儿可能长期被家暴的事儿… 最后在法庭上,他居然干脆说自己没杀人!
律师重盛本来就想走个流程,但听着这些变来变去的说法,他也彻底懵了,开始拼命想搞清楚到底哪句是真哪句是假。但你说这事儿闹的,直到电影最后,也没给我们一个准信儿。
❓ 为啥说它“反类型”?就不想让你舒服
《第三度嫌疑人》和咱们平时看的那些悬疑片太不一样了,这让它的口碑有点两极分化。
- •
🤷 找不到真相的憋屈感:一般悬疑片吧,不管过程多曲折,最后总会给你个交代,让你有种“哦!原来如此!”的痛快感。但这部电影偏不,它到最后都模棱两可,搞得你和男主律师一样,心里空落落的,特别不得劲。是枝裕和自己都说,这电影“没有把故事讲清楚”。
- •
🧐 重点根本不是破案:导演是枝裕和压根就没想拍一部本格的推理片。他更像是借了一个悬疑片的壳,来装他关于人性、伦理和司法制度的那些思考。所以你看的时候,会发现电影里有很多大段的、在会见室的对话,节奏慢慢的,重点完全不在破案的动作上,而在那些语言的博弈和心里的较量上。
- •
⚖️ 对司法制度的嘀咕:电影里借角色之口说了些挺戳心的话,比如“法庭就是个调整利害关系的地方,真相谁也不知道”,还有律师无奈地说“我们永远不知道真相到底是什么,只要有利于委托人就好了”。这些话听着有点丧,但也挺现实地反映了司法实践中可能存在的无奈和局限,就是所谓的“法律真实”和“客观真实”之间的差距吧。
🎭 演员们咋样?役所广司的表演绝了!
虽然故事让人迷糊,但演员的演技那是没得说,尤其是役所广司。
- •
役所广司演活了“空容器”:他演的那个嫌疑人三隅,真是绝了。导演说这个角色像个“空空的容器”,役所广司就把那种模糊、复杂、难以捉摸的感觉全演出来了。他的眼神、嘴角那些小动作,好像什么都说了,又好像什么都没说🤫,让你完全猜不透他到底在想啥。据说他演戏时自己都不知道角色到底杀没杀人,这种状态反而让表演充满了神奇的张力。
- •
福山雅治的崩溃与转变:福山雅治演的律师也挺有看头。他从一开始的职业冷静,只想着用法律策略帮委托人脱罪,到后来被嫌疑人搞得越来越崩溃,开始疯狂地想追寻真相,甚至对自身的职业角色产生了怀疑。这个过程演得挺让人揪心的。
- •
隔玻璃手掌相贴的震撼:电影里有个镜头特别有名,就是律师和嫌疑人隔着探望室的玻璃,把手掌对在一起。这个画面冲击力太强了,那种试图触碰却又无法真正沟通的感觉,一下子就把人与人之间那种深刻的隔阂给拍出来了,也像是他俩某种精神上的共鸣瞬间。
💡 电影到底想说什么?一些深点的琢磨
抛开案子本身,《第三度嫌疑人》其实想和我们讨论一些更宏大的东西。
- •
真相也许根本不重要:这可能是电影最核心的一点。在所谓的“真相”面前,法庭上的每一个人——法官、检察官、律师、嫌疑人、受害者家属——其实都更关心自己的利益和诉求。真相变得可以被叙述、甚至被篡改,重要的是你相信哪个故事,或者说,哪个故事对你更“有利”。
- •
人性的灰暗地带:电影里几乎没有纯粹的好人或坏人。嫌疑人可能撒谎,但也可能流露出温情;受害者看似可怜,但其背后又有复杂的家庭纠葛;律师追求正义,但也不得不遵循职业的冷酷逻辑。是枝裕和就是在告诉我们,人性就是这么复杂,根本没法用简单的“善”或“恶”来贴标签。
- •
“第三次杀人”指什么:电影日本原名叫《第三次杀人》,这个“第三次”就挺值得琢磨的。有人觉得指的是法官判死刑(制度杀人),有人觉得是“杀死了真相”。是枝裕和自己也说这些理解都对。我觉得吧,这可能是在说,每个人其实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杀死”点什么,或许是真相,或许是正义,也或许是人心中那份对纯粹的信任。
🧐 个人看法与观影小建议
说实话,《第三度嫌疑人》看第一遍的时候,我也觉得有点懵,甚至有点 frustration(挫败感)。但它后劲挺大的,看完后会忍不住一直去想它。
它不适合你想看个爽片放松的时候看。你得有点耐心,愿意去品,愿意接受没有标准答案的设定。如果你喜欢是枝裕和以前那些细腻的家庭片,那你得有点心理准备,这次的他更冷峻、更哲学,甚至有点“致郁”。
但如果你愿意接受挑战,这部电影绝对能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思考。它不像部电影,更像一场关于真相、人性和司法道德的哲学思辨。
所以我的建议是,别抱着看《名侦探柯南》的心态去看它。试着放下对“凶手是谁”的执念,跟着律师重盛一起去体验那种追寻真相过程中的迷茫、挣扎和无助。或许到最后,你会明白,生活中有很多事,就像这部电影一样,根本没有明确的答案,而学会与这种不确定性共存,本身就是一种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