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刚睁眼说句早安,就挨了丈夫一记耳光——这就是《还有明天》女主角迪莉娅的日常😮。这部2023年上映的意大利黑白电影,由宝拉·柯特莱西自编自导自演,在豆瓣上拿下了9.4的高分,还成了意大利当年的票房冠军。它讲的虽然是上世纪中叶的故事,但里面那些关于家暴、女性困境和觉醒的话题,今天看依然戳心。
💡 黑白画面下的压抑与挣扎
影片一开场就用黑白影像和4:3的画幅,把人拉回到1946年的意大利。这种处理不只是为了复古,更让人感受到那种没有色彩的压抑生活。迪莉娅每天就像上了发条的陀螺,伺候丈夫、照顾老人、拉扯孩子,还要出去打零工贴补家用。她住的半地下室昏暗逼仄,但窗台上永远摆着收拾得井井有条的家当——这是她在绝望中给自己留的一点体面。
最让人窒息的是,她的付出和忍受换不来半点尊重。丈夫动不动就拳脚相加,公公瘫在床上还对她猥琐凝视,连社会都觉得她做的一切理所当然。这种无处不在的结构性压迫,让很多女性观众看得心里发紧。
🎭 家暴拍成了“双人舞”
电影表现家暴的方式很特别。没有血淋淋的直接展示,而是把殴打编排成了一段荒诞的双人舞。丈夫施暴时,背景响起的不是惨叫而是轻快舞曲,迪莉娅流出的鼻血和身上的淤青在CG处理下转瞬即逝。这种手法初看有点怪,但细想反而更让人难受——它道出了这种暴力在她生活中的“日常性”,就像一段跳了无数遍、熟练到麻木的舞蹈。
导演柯特莱西解释说,这么拍是想表现家暴就是迪莉娅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是不断循环的。孩子听到动静时的习惯性躲闪,街坊邻居门外的叹息,都说明这种暴力早已不是秘密,只是大家都选择了沉默。
🔍 那些不易察觉的微反抗
迪莉娅看起来逆来顺受,但她从没真正放弃过反抗。她的抗争不是轰轰烈烈的爆发,而是藏在日常的缝隙里:偷偷攒下打零工的钱给女儿买婚纱、质疑修伞店老板为什么男学徒工资比自己高、鼓起勇气对克扣报酬的富人说“实际上你该付我30里拉”……
这些小小的“不听话”,是她慢慢找回自我主体性的尝试。影片最绝的是那个反转:观众一直以为她藏的那封神秘信件是旧情人的情书,盘算着私奔出逃。直到最后才发现,那其实是一张选民证。1946年,意大利女性首次获得了投票权,迪莉娅冒着被丈夫发现的危险,要去投下这一票。
这个设计巧妙地把个人觉醒和群体解放连在了一起。投票箱不只是政治权利的象征,更成了女性从“附属品”走向“觉醒主体”的见证。
👩👧 代际之间的爱与痛
迪莉娅和女儿玛塞拉的关系也很值得琢磨。玛塞拉对母亲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不懂她为什么甘愿忍受这一切。她自己则把逃离的希望寄托在男友朱利奥身上,觉得爱情能救自己出去。
但迪莉娅从朱利奥身上看到了丈夫当年的影子——那些恋爱时的甜言蜜语和温柔抚摸,婚后可能就会变成落在女儿脸上的巴掌。她拼命想保护女儿,甚至不惜用些极端手段去破坏这段婚姻,就是不想让女儿重复自己的老路。这种代际之间的爱与牺牲,是母性的本能,也是对父权规则的隐秘挑战。
🌈 投完票之后呢?
影片没给我们一个廉价的“从此幸福”的结局。迪莉娅投完票,大概率还是要回到那个暴力的家,生活不会一夜之间变好。但这票投出去了,意义就不一样了。就像导演说的,迪莉娅之后可能还会挨打,但她内心对自己的认知变了——她明白了女性也是社会的一部分,应该被尊重,这是精神上的解放。
电影结尾,投完票的迪莉娅第一次俯视丈夫,身后的人群同她一起抿紧嘴巴、闭嘴歌唱。这幕或许暗示着,改变需要时间,但觉醒本身已经是希望。
💡 为什么今天看依然重要?
《还有明天》虽然讲的是近八十年前的故事,但里面的许多问题今天依然没完全解决。家暴、同工不同酬、女性劳动被低估……这些现象在世界上很多地方还普遍存在。电影通过历史告诉我们,女性的权利不是谁赐予的,而是一代代人努力争取来的。
影片的“破圈”也值得琢磨。这么一部严肃题材的小成本艺术电影,能在商业上获得成功,说明观众不是只想看爆米花大片,深刻的女性叙事同样有市场。
电影的终极追问:迪莉娅们的故事为什么总能打动我们?或许是因为,那种在压抑中寻找光亮、在困境里坚持微反抗的生命力,是人类共通的。
觉醒的代价:真正的改变往往从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自我尊重开始。虽然前路漫长,但每一步都算数。
历史的回响:女性今天拥有的很多权利,背后是无数个迪莉娅用难以想象的勇气换来的。这份记忆值得被珍视。
看完《还有明天》,心里可能会有点沉,但也会被迪莉娅们那份柔韧的力量鼓舞到。明天不一定会更好,但还有明天,就意味着还能继续努力,还能抱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