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看到一个哑女🤐和一条鱼人🐟深深拥抱在一起,你第一反应是恶心排斥,还是被那种超越形式的爱所震撼?《水形物语》这部电影就把这个极致情境拍出来了,而且它还拿了奥斯卡最佳影片!但很多人看完直呼看不懂,或者心里堵得慌,不明白为什么这样一个“重口味”故事能获得那么高荣誉🤔。
► 为什么选择一群“边缘人”作为主角?
电影里,哑女艾丽莎、她的黑人同事泽尔达、同性恋邻居老画家,还有那个苏联间谍博士,几乎都是60年代美国社会里的“异类”和“边缘人”。导演托罗偏偏让这些人成为拯救鱼人的英雄🦸,而那个代表“主流”的白人军官斯特里克兰德却成了残忍的反派。
这其实是在提问:谁才是真正的“怪物”? 是外形奇异但内心善良的鱼人,还是外表光鲜但内心扭曲的人类?电影似乎在说,那些被排斥、被忽视的群体,往往更懂得生命的珍贵和爱的包容。艾丽莎虽然不能说话,但她用手语和眼神交流,反而比许多言语更真诚。这种设置让我们反思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否也曾因为某些人的“不同”而戴上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们。
► 跨越物种的爱恋是如何建立的?
艾丽莎和鱼人的感情,起点并不是语言🗣️,而是共通的孤独感和温柔的举动。艾丽莎每天给鱼人带鸡蛋🥚,给他放音乐,甚至在水箱前跳舞。鱼人则用好奇和逐渐信任回应她。他们的互动笨拙又真诚,就像两个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孩子。
但没有语言的爱情靠谱吗? 电影想表达的或许是,爱的本质超越言语和形式。它是一种感受,一种愿意去理解和接纳对方的努力。当艾丽莎用手语比划“你”和“我”,鱼人努力模仿时,那个瞬间比很多爱情电影里的华丽告白更动人。这也让我们想到,在现实中的关系里,我们是不是有时过于依赖语言,而忽略了行动和真心的重要性。
► “水”在电影里到底代表了什么?
电影名叫《水形物语》,水💧自然是核心意象。电影里,水无处不在:实验室的水箱、艾丽莎溢满水的浴室、不停的雨水,最后是广阔的大海。水的形状无形又万形,它可以是最温柔的怀抱,也可以是最危险的深渊。
水的形状就是爱的形状吗? 导演托罗似乎借水来表达爱的特质:包容、流动、充满生命力。艾丽莎和鱼人在水中共舞的场景,唯美又充满自由感,与实验室和现实世界的压抑形成鲜明对比。最后,艾丽莎颈部的伤疤在水中变成鳃,也象征着爱能让人获得新生,进入一个更广阔、更自由的世界。这让我们思考,爱是否就应该像水一样,没有固定的形态,却能包容万物。
► 电影结局是真实的吗?还是只是一个童话?
结局是电影争议最大的地方之一。艾丽莎中枪身亡,鱼人抱着她跳入水中,深情一吻后艾丽莎颈部的伤痕变成了鳃,她复活了,两人在水中自由地生活在一起。这个结局太梦幻了,像极了童话故事的“从此过上幸福生活”。
但导演为什么要给我们一个这么童话的结局? 在冷战的压抑背景和残酷的现实对比下,这个结局更像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和坚定的信念。它表达了导演对爱之力量的极致浪漫化想象:真爱能战胜一切,甚至死亡。也许在现实中这很难实现,但电影作为造梦的艺术,给了我们一个宣泄和向往的出口。这让我们不禁想问,我们自己是否还相信爱有如此强大的力量?
► 电影中的冷战背景只是摆设吗?
故事发生在1963年美苏冷战时期🥶,实验室里关押和研究鱼人也充满了冷战思维——要么利用,要么毁灭,绝不允许“他者”的存在。白人军官斯特里克兰德对鱼人的残忍,某种程度上也是那种偏执、非敌即友的时代精神的缩影。
冷战背景对故事有多重要? 它不仅仅是提供一个时代背景,更是为了烘托那种无处不在的压抑、猜疑和敌意。在这种环境下,艾丽莎和鱼人之间纯粹的情感才显得格外珍贵和具有反抗性。它让我们看到,即使是在最黑暗的时代,人性的温暖和连接依然可能发生。这或许也隐喻了当今世界仍然存在的各种隔阂与对立,提醒我们包容和理解的可贵。
个人心得与建议
看完《水形物语》,心里会有点湿漉漉的感觉💧,好像被电影里的水汽浸过一遍。它不是一个让人轻松愉快的爱情故事,甚至有些情节会让人不适(比如鱼人吃猫的画面)。但它带来的思考很深刻,关于孤独,关于爱,关于我们如何对待与自己不同的生命。
如果你还没看,建议你:
- •
不要把它当成一般的怪兽片或爱情片来看,试着去感受它的视觉语言和隐喻。
- •
关注色彩的变化,特别是绿色和红色的运用,真的很妙!
- •
留意配乐,亚历山大·迪斯普拉特的配乐绝对是这部电影的灵魂之一,它完美地烘托了那种如水般流动的情绪。
这部电影可能不会让你立刻感到“爽”或“过瘾”,但它可能会在你心里停留很久,让你时不时想起水的形状,想起爱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