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现在看电影,各种特效大片看得眼花缭乱,但有时候吧,反而会想起一些老片子,简单,但就是能戳到你心里去🤔。就像我前两天又看了一遍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99年的电影了,现在看还是觉得心里暖暖的,又有点酸酸的。好多人搜这片子想看影评,估计也是想找找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到底哪儿来的吧?我们一起往下看吧!
🎬 颜色用得绝了,黑白彩色不是瞎来的
这片子最打眼的就是它的颜色!现在的部分是黑白的,回忆父母年轻谈恋爱那段反而是彩色的。刚开始可能有点不习惯,一般不都是回忆用黑白嘛?但张艺谋就这么搞,效果还真好。黑白部分是说父亲去世了,儿子回来奔丧,那种难过、压抑的感觉,黑白一上来就给你定调了。然后一到回忆里,哎呦,那个色彩鲜亮的,金黄的麦浪🍂、湛蓝的天、母亲(章子怡演的青年招娣)那件红棉袄,一下子就把那种青春、美好、炽热的感情泼你眼前了。这么一对比,你就更明白母亲为啥一辈子都忘不了那段日子,也更能感受她失去丈夫后心里的那种空。
📖 故事其实不复杂,但那份心思太真了
电影讲的故事,用现在眼光看,可能觉得“就这么点事?”:村里最美的姑娘招娣,爱上了从城里来的教书先生骆长余。她变着法儿给他做好吃的“派饭”,用那只青花大碗装着;为了多看他一眼,绕远路去挑水;通宵织“红”装点教室…那种喜欢一个人的心思,全藏在眼神和这些小小的行动里了。后来骆老师被打成右派带走了,招娣那个疯了一样地追啊,揣着饺子沿路跑,摔了,碗碎了,心也像碎了。这种最朴素的喜欢和执着,现在好像真的挺少见了。张艺谋可能就是想用这个故事,让我们回头看看,感情最初的样子是啥样的。
🛣️ 那条路,简直是电影的灵魂
不知道大家注意没,电影英文名就叫《The Road Home》(回家之路)。片子里的那条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出现了一遍又一遍。它是父亲来村里的路,是母亲等待和追逐父亲的路,最后,也是父亲灵柩回家的路。这条路看尽了父亲母亲爱情里的所有甜和苦。它好像不只是一条物理的路,也像是说两个人的感情之路,一生走过的路。最后父亲被乡亲们抬着沿着这条路回来,回到他教了一辈子书的村子,看得人真是…唉,说不出的感动。
👩 章子怡的招娣,真是眼里有星星
那时候的章子怡,真嫩得能掐出水来💧。她演的招娣,太灵了。那种少女怀春的羞涩、见到喜欢的人那种藏不住的欢喜、被迫分离时的倔强和绝望…好多时候她没啥台词,就靠那双眼睛,情绪全在里面了。特别是那些奔跑的镜头,在金黄色的树林里、在雪地里,红棉袄像一团火,那份对爱的热烈和执着,全靠她跑出来了。据说她在片子里跑了得有七次,每次心情还都不一样,这戏搁现在年轻演员,真不一定能啃下来。
🧩 讲故事的方法也挺有意思
电影是从儿子(孙红雷演的)的角度来讲的,他回到老家,看着母亲坚持要用老规矩送父亲,然后通过一张照片、一个物件,慢慢带出父母当年的故事。这种讲法挺亲和的,就像我们自己听家里长辈讲他们过去的事一样。现实是黑白的,回忆是彩色的,这种切换本身就带着情绪。儿子在理解父母爱情的过程中,自己也完成了某种成长和传承,最后他像父亲一样站在讲台上教书,那个镜头,唉,时光啊!
我个人觉得啊,《我的父亲母亲》这电影,它不像那种要给你讲多大道理的作品。它就是给你看一段很真很美的感情,一种现在可能都快没了的那种“傻”劲儿和执着。张艺谋用镜头把这种感情拍得又美又让人心疼。
希望能帮到你更理解这部电影。有时候电影嘛,不一定非要看懂每一个符号,感觉到了,被触动了,或许也就够了。找个安静的下午,或者晚上,自己细细看一遍,你可能也会有你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