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雅克·塔蒂的《我的舅舅》,说实话第一遍有点没完全看懂🤔。感觉笑了,但又不确定为啥笑;觉得电影在说什么,但又说不清楚。搜了下影评,发现好多人都有类似感觉,那今天咱们就一起聊聊这部1958年的老片子,到底好在哪儿,它又想跟我们说些啥。
🎬 颜色和音乐可不是随便搞的
这片子最明显的可能就是颜色和音乐的对比了。于洛先生住的旧城区,画面是暖黄色的,有菜市场的喧闹声,邻居聊天的声音,还有鸟叫,感觉活生生的。但一到他姐姐家那个现代别墅,画风立马变了——全是冷冰冰的灰蓝色调,声音也是机器嗡嗡响,人说话都听不清。这种处理估计就是导演想让我们直接感觉到,那种现代生活虽然看着高级,但好像缺了点人情味?不过话说回来,这种色彩和声音的运用方式,具体是怎么设计出来达到这种效果的,可能还得找更专业的影评才能说清楚。
我目前使用的理解是,塔蒂可能想用这种对比,让我们自己体会哪种生活更舒服,而不是直接告诉我们答案。
🏭 人和机器,到底谁伺候谁?
电影里姐姐家各种自动化设备,什么自动门、电动喷泉、现代化厨房,看着挺唬人。但你会发现,这些玩意并没让生活更轻松,反而人得小心翼翼地配合它们,生怕按错钮或者走错一步。那个只有“重要客人”来才打开的喷泉,简直把那种虚荣和形式感讽刺透了。
于洛先生就跟这些机器处处不合,闹出一堆笑话。但这些笑料背后,或许暗示了导演的一点担忧:当我们太追求这种规整、高效的现代生活时,会不会反而被自己发明的东西给绑住了,把那些随性、意外、甚至是有点“低效率”的乐趣都给弄没了?
👨 于洛先生和姐夫,两种活法
于洛先生这人,走路晃晃悠悠,有点笨手笨脚,但心眼好,跟孩子也能玩到一块去。他姐夫呢,就是那种典型的“现代人”,一切讲究规矩和效率,有点冷漠和虚伪。
电影最妙的地方,并不是简单地说谁好谁坏。你看最后,姐夫居然也学着于洛的样子,跟儿子玩起了吹口哨骗人的小把戏,儿子也主动拉起了爸爸的手。这里好像想说,不管生活在啥环境里,人心里那份童心和对简单快乐的渴望,其实并没完全丢掉,只是有时候被盖住了。
🧩 那结局到底是啥意思?
于洛先生最后还是被送走了,旧房子也在拆。有人说这表示导演觉得传统终究扛不过现代化,有点无奈和妥协。也有人觉得,结尾小杰拉德和爸爸牵手了,可以理解成一种和解——不是完全否定现代生活,而是或许能在里面找到一点点平衡,保留一点点于洛先生那样的随意和人情味。
我个人觉得吧,电影没给出非此即彼的答案。它更像让我们看了两种生活样子的对比,至于怎么选,或者能不能找到中间那条路,还得咱们自己琢磨。
希望能帮到你更好地理解这部电影。《我的舅舅》不像有些喜剧那样拼命挠你痒痒让你笑,它的笑料更含蓄,需要稍微想一想,但回味可能也更长一点。它让我们看到生活可以有不同的活法,提醒咱们在追求“现代”、“高效”的同时,也别丢了那些看似“没用”却能让人真高兴的小事儿。
找个时间放松下来看这部电影,说不定你会有自己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