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之后》影评:AI是否有情感,记忆如何定义存在,家庭意义何在

在科幻电影往往热衷于展示炫目特效和宏大叙事之际,​​《杨之后》​​ 却以一种近乎内省的静谧姿态,探讨了记忆、情感与存在的本质。这部由郭共达执导、科林·法瑞尔主演的影片,改编自亚历山大·温斯坦的短篇小说《向杨说再见》,它并非典型的科幻片,没有戏剧化的情节和大起大落的故事,却能让观众在影片结束后陷入一种久久无法平息的感动。

🌿 一、科技外衣下的人文诗篇

《杨之后》的故事设定在一个隐约的未来背景。杰克(科林·法瑞尔 饰)一家由白人父亲、黑人母亲和他们收养的华裔女儿米卡组成。为了让米卡了解中国文化,他们购置了一台二手机器人“杨”,他有着亚裔青年的外表,成为了米卡的哥哥。当杨在一次家庭舞蹈大赛后突然故障,杰克在尝试修复他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杨不为人知的过去和可能衍生出的类人情感。

导演郭共达深受东方哲学与美学影响,其影像表达温柔而温暖,带着浓厚的东方气息。影片中:

  • ​茶道​​成为了重要的哲学媒介,杰克与杨谈论茶的味道时,描绘了一幅“走在森林中,地上有落叶,刚下过雨”的意境画面,暗示了难以言传的生命体验。

  • 杨与女主人的对话中引用了​​庄周梦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的故事,探讨结束与开始的关系。

  • 大提琴版《​​盛夏的果实​​》(改编自UA的《水色》)的运用,成为了连接华语观众情感的重要纽带,在影片关键场景中催人泪下。


🤖 二、AI是否有情感?—— 机器的人性与人的机器性

《杨之后》最核心的命题在于对人工智能情感的探讨。与传统科幻片往往将AI视为威胁不同,影片​​一反普通科幻片对人工智能有自我意识的恐惧​​,而是肯定其存在价值。

杨最初被购买只是作为功能性工具,用于陪伴和教育孩子,热爱人类和家庭并非他的初始设定。然而通过杨的记忆碎片,观众看到:

  • 他记录的都是人类会珍视的日常生活片段;

  • 他曾经历过其他家庭,见证过所爱之人的逝去,并因此陷入抑郁;

    《杨之后》影评:AI是否有情感,记忆如何定义存在,家庭意义何在

  • 他对妹妹米卡的关爱远超程序要求,当米卡因被嘲笑不是父母亲生而难过时,杨用“嫁接的树枝”巧妙比喻,告诉她已成为“家庭树的一部分”,同时她的中国根源也同样重要。

影片通过这些细节提出了深刻的问题:​​如果机器能够表现出如此真挚的情感,那么情感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杨对自己可能的情感解释道:“也许我是被设定为这样思考的。”但这种自我怀疑又何尝不类似于人类对自身自由意志的哲学质疑?

《杨之后》影评:AI是否有情感,记忆如何定义存在,家庭意义何在


📝 三、记忆如何定义存在?—— 碎片中的生命意义

《杨之后》通过独特的叙事结构,对记忆与存在的关系进行了诗意思考。杰克在查阅杨的记忆芯片时发现,由于存储限制,杨每天只能保存几秒钟的记忆,这些记忆碎片如星河璀璨,却支离破碎。

影片三次呈现回忆段落时,出人意料地用不同素材的声音和画面制造出细碎的重复,创造出一种“记忆的短路”现象:

  • 如同我们人类回忆时的体验——画面不完整、带有情绪色彩;

  • 每次回忆之间有微妙差异,回旋往复、相互交织,如茶叶在水中翻飞;

  • 那种感觉难以言表,正如无法描述茶的滋味。

这种记忆呈现方式暗示:​​生命的意义或许不在于记忆的完整与否,而在于那些瞬间碎片中蕴含的情感真实​​。正如杨虽然“逝去”,但他的记忆足以证明他曾深刻地活过。


👨‍👩‍👧 四、家庭意义何在?—— 超越血缘的联结

《杨之后》中的家庭构成本身就极具象征意义:白人父亲、黑人母亲、华裔养女和亚裔机器人儿子。这种多元族群的组合映射了导演对文化认同和家庭定义的思考。

郭共达本人作为韩裔移民,曾坦言自己的文化认同有些模糊,与杨的文化认同有着强烈共鸣。影片中:

  • 家庭不是基于血缘,而是基于​​情感联结和共同经历​​;

  • 每个成员都在寻找自己的身份认同,但这种寻找并不妨碍他们成为一家人;

    《杨之后》影评:AI是否有情感,记忆如何定义存在,家庭意义何在

  • 杨的故障和“死亡”成为了家庭重新审视彼此关系的契机,父女之间在这个过程中重新建立了直接的信赖。

影片暗示,​​真正的家庭不在于外表相似或血缘相连,而在于彼此间的关爱、理解与接纳​​。这种包容性的人伦观念,在当今全球化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 五、东方美学的西方表达—— 小津安二郎的当代回响

作为导演郭共达的化名来源,日本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的美学理念在《杨之后》中得到了明显继承。郭共达曾深入研究小津的作品,甚至为他制作过视频论文。

影片中对小津的致敬体现在:

  • ​摄影风格​​上参考小津的电影画面,着重使用全景和中景镜头;

  • 夫妻视频会话时直面镜头的设计,打破了经典的180度轴线原则,重塑了影像中的空间关系,强调了角色间的疏离感;

  • 演员表演极尽克制,遵循小津“引导演员收敛感情”的方法论。

同时,影片还融入了导演个人的东方视角。自然光线的运用、静谧的空镜头、短暂交谈后的沉默,都营造出一种东方式的诗意氛围。科技在片中不是张扬的,而是“不被察觉的,有机的”,这种设计理念本身就带有东方哲学中“道法自然”的意味。

💫 结语:在混沌时代寻找人性与诗意

《杨之后》通过一个机器人“死亡”的故事,最终探讨的是人类自身的生存意义。在最黑暗的时代,诗意仍在。郭共达像一位哲学诗人,用影像向我们展示:​​生命的意义或许不在于永恒的存在,而在于那些瞬间的情感真实;不在于记忆的完整无缺,而在于碎片中闪耀的人性光辉​​。

正如杨所说,他不介意最后化为虚无——因为“有无相生”。结束可能正是新的开始,而爱和记忆能够超越肉体存在,给予我们继续生活的力量。

这部影片余味悠长,其魅力不在于解答,而在于提问;不在于炫技,而在于凝视。它邀请我们思考: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人?是什么让生命值得度过?也许答案就藏在那些日常的碎片中,像茶叶在水中舒展,无声地散发出永恒的芬芳。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