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影评:儿童视角如何颠覆认知?色彩对比暗藏什么玄机?女性命运为何陷入轮回?

🤔 你有没有想过,一部电影怎么能同时让人又觉得华丽又感到窒息?张艺谋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就是这么个神奇的存在,它用最鲜艳的色彩讲了一个最黑暗的故事,很多人看完第一遍都没缓过神来,心里头老是惦记着那个被倒吊着的男孩和那首阴森森的童谣……

▎❓ 为啥要从一个乡下孩子的眼睛看上海滩?

这部电影最聪明的地方,就是找了个乡下孩子水生当我们的眼睛👀。他初到上海那个懵啊,镜头就怼在他脸上,那份迷茫和无助,简直能从他眼睛里溢出来。我们就是跟着他,一步步窥见那个金光闪闪又吃人不吐骨头的世界。

  • ​“规矩”压死人​​:水生一路都在学“规矩”,六叔教他,唐老爷更是把“规矩”挂嘴边。但这些规矩到底是什么?不就是黑帮老大们用来控制人、彰显权力的工具嘛!张艺谋好像特别喜欢讲“规矩”,他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也是,规矩一破,人就完了。

  • ​大人的世界搞不懂​​:透过水生的视角,我们看到小金宝发脾气、黑帮厮杀、还有那些密谋。这些成人世界的肮脏和残酷,在一个孩子眼里被放大,显得更触目惊心,也更让人绝望了。

▎🎨 张艺谋的调色盘到底在暗示啥?

老谋子对颜色的执着,在这片子里玩到了极致。你要是光看画面,真的是一种享受,但颜色越亮,心里越凉😶。

  • ​上海是黄的、红的​​:舞厅里那种浓郁的黄和红,一看就让人头晕,那是​​欲望、死亡和权力斗争​​的颜色,浮华得要命,也虚伪得要命。

  • ​荒岛是清的、透的​​:到了岛上,画面一下子清爽了,好像人心也能跟着透口气。但这不过是假象,是暴风雨前的宁静,是为了把小金宝最后的希望衬托得更惨烈。

  • ​一抹刺眼的红​​:小金宝的红裙子,在灰暗的调子里那么扎眼。那是​​浮华和腐朽​​的象征,也预告了​​血腥和暴力​​的结局。这种色彩的强烈对比,让你想不注意都难。

▎👠 巩俐的小金宝,到底是个可怜人还是坏女人?

巩俐演的小金宝,绝对是这部电影的灵魂!她可不是个简单的“歌舞皇后”标签能概括的,这个人太复杂了。

  • ​用嚣张掩饰脆弱​​:她张嘴就骂水生“乡巴佬”,看起来目中无人,但其实她自己就是个可怜的“乡下人”,用一身刺来保护自己,内心孤独得很。

  • ​心里那点善没泯灭​​:她会给水生钱让他回乡下开豆腐店;她会跟阿娇在河边唱童谣,露出少有的温柔;她还会向翠花嫂道歉,为她们母女求情。这些细节让你恨不起她,只觉得她可悲。

  • ​终究是盘上棋子​​:小金宝以为自己周旋在唐老爷和宋二爷之间能掌控点啥,其实她从头到尾都是​​男权社会的玩物​​,是“金丝笼里的鸟”,根本无力挣脱自己的命运。她唱唐老爷最讨厌的《花好月圆》赴死,那是她最后、也是最无力的反抗。

▎🌀 女性的命运,难道就是一个死循环?

这部电影最让人脊背发凉的一点,就是它揭示了那种​​无法打破的、令人绝望的女性命运轮回​​。

  • ​阿娇就是下一个小金宝​​:影片结尾,唐老爷带走了翠花嫂纯洁的女儿阿娇,说要培养她。这不就是另一个小金宝故事的开头吗?她们唱着同样的童谣,走向同样的命运。

  • ​“流水线”生产的悲剧​​:好像只要唐老爷喜欢,谁都可以成为“小金宝”。这些女性被物化,被当成可以随意替换和丢弃的物件,揭示了那个时代底层女性无法自主的悲惨境遇。

▎💡 电影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远不只是一个黑帮斗争故事,它扒开了繁华表皮,让你看里面烂透的芯。

  • ​繁华背后的吃人逻辑​​:30年代的上海滩,就像个镶金边的泥潭,表面光鲜亮丽,内里​​黑帮横行、权力倾轧、人性扭曲​​。唐老爷这种人可以无法无天,视人命如草芥。

  • ​童谣一点都不温馨​​:那首“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的童谣,在片子里反复出现,但每次听都让人起鸡皮疙瘩。它不再是童年的温馨回忆,反而成了​​命运诅咒和悲剧轮回​​的象征。

  • ​结尾那个倒吊的意味​​:水生最后被倒吊在船帆上,看着阿娇被带走,世界在他眼里是颠倒的。他不再叫喊,只是沉默地看着。这个镜头太有力了,仿佛在说这个黑白颠倒的世界无法改变,悲剧只会一轮又一轮地重复下去。

​💎 云哥的看法​

看《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心里总会堵得慌。它不像一些电影那样给你畅快淋漓的宣泄,而是把一种​​无力的悲凉感​​慢慢渗进你骨头里。张艺谋用他最擅长的视觉语言,讲了一个最不适合用美丽色彩去讲述的黑暗故事。这种反差,恰恰成了这部电影最致命吸引力。它或许不“完美”,叙事和某些角色刻画被一些人认为有瑕疵,但巩俐的表演、极致的色彩美学、以及对人性与命运深刻的悲观审视,让它绝对值得你沉下心来看一遍,甚至两遍。看完后,那首童谣你可能很久都忘不掉。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