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我说,最近又把杨德昌的《一一》翻出来看了一遍。这片子真的,每次看感觉都不一样💡。你们有没有那种,明明一家人住在一起,但感觉比陌生人还陌生的体验啊?我上次看的时候,正好碰到和家里人闹矛盾,电影里那个妈妈敏敏对着镜子哭诉“我好像白活了”,直接给我整破防了。今天就想着,咱们一起来聊聊这部片子,看看能不能挖出点不一样的东西。
► 为什么我们都只能看到一半的事情?
电影里那个小儿子洋洋老是说:“我只能看到前面,看不到后面,这样不是有一半的事情看不到了吗?”这句话真的,细想下去绝了🤯。咱们平常不都这样吗?只看到自己眼前的这点事儿,别人的痛苦、家庭的矛盾、甚至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很多时候都被忽略掉了。
▶️ 那怎么办呢? 杨德昌好像通过洋洋给了个答案:他去拍别人的后脑勺,想“告诉别人他们不知道的事情,给别人看他们看不到的东西”。这招其实咱们也能学,就是换个角度看看问题呗。试着站到家人、朋友的位置上去想想,可能很多事儿就通了。
▶️ 如果不这样会怎样? 那可能就像电影里的NJ和敏敏,夫妻俩虽然睡一张床,但精神世界完全没交流,最后一个精神出轨,一个要上山修行,搞得整个家都快散了。
► 都市生活是不是注定让人孤独?
电影里的台北,高楼大厦、霓虹闪烁,热闹得不得了。但你看这一家人,奶奶变成植物人躺在床上没人真正理解,婷婷的初恋搞得一团糟最后还卷入命案,NJ和生意伙伴、老情人之间也全是距离和算计。好像越热闹,人心越孤寂。
▶️ 这种孤独感从哪里来的? 我觉得吧,是现代社会那种“各扫门前雪”的劲儿给弄的。电影里有个镜头绝了:NJ和敏敏在屋里为生活麻木而痛苦,隔壁邻居两口子正在大打出手,但一窗之隔,彼此完全隔绝,互不相干。都市把人框进了一个个水泥格子,也把心给框住了。
▶️ 该怎么对抗这种孤独? 电影没直接说,但我从洋洋那儿得了点启发——得保持点好奇心和真诚。他不管那些成人世界的规则,就用相机去记录📸,去追问。咱们或者也可以,试着对身边的人真诚一点,哪怕笨拙点,也试着去连接,别怕受伤。
► 如果再活一次,会不会不一样?
NJ去日本见了初恋女友阿瑞,回来之后说:“本来以为,我再活一次的话,也许会有什么不一样,结果……真的没什么不同。”这话听着真叫人绝望啊,但又莫名地真实。
▶️ 为什么重来也改变不了? 因为人的核心矛盾和欲望,大概不会因为重来一次就彻底改变。NJ就算再选一次阿瑞,很可能还是会陷入新的困境和不满。生活的乏味感和重复性,有时候真的不是换条路就能解决的。
▶️ 那既然重来也没用,该怎么办呢? 杨德昌好像不是在劝我们认命。我觉得他更像是让我们接纳生活的全部——它的无聊、它的遗憾、它的不完美。然后像洋洋在婆婆葬礼上说的那样,去发现、去告诉别人那些“不知道”和“看不到”的东西🎯,在过程中找到点意思和意义。
🍀 云哥的个人心得与建议
看了这么多遍《一一》,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杨德昌真的太狠了,他把生活的真相掰开了揉碎了给你看,一点都不带美化的。但你看完了,反而会获得一种奇特的平静和勇气🐧。
建议你们这样看:
- •
第一次看,就当个故事看,感受下里面人物的情绪和命运。
- •
第二次看,可以留意下电影的镜头语言,比如那些长长的定格、镜子里的映像、门框的构图,真的信息量巨大。
- •
第三次看,或许可以结合一下自己的人生经历,看看能不能像NJ或者洋洋那样,对生活有点新的认识。
最后的最后,这部电影就像生活本身,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但它真诚地呈现了问题。希望我们都能像洋洋一样,哪怕觉得“我也老了”,也依然保有对世界的好奇,想去看看“后面”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