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在观看《安巴林》(Nentori i 8-të,常被误译为《安巴林》,实为《第八个是铜像》)时感到一头雾水,觉得情节东一下西一下,摸不着头脑?🤔 这其实是许多观众初次接触这部阿尔巴尼亚经典电影时的共同感受,甚至当年还流传着“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的顺口溜。云哥这次就带大家抛开表象,看看这部片子到底想讲什么,希望能帮到你!
🔍 《安巴林》究竟讲了什么故事?
《安巴林》(即《第八个是铜像》)的核心故事,其实并不复杂。它讲述了二战结束后,七位游击队员抬着战友易卜拉辛的铜像,穿越泥泞的道路,要将其送回家乡的故事。但在送像的途中,电影通过大量闪回镜头,不断穿插这七个人对易卜拉辛的回忆。
这种叙事手法在当时看来非常新颖,但也确实让习惯平铺直叙的观众感到困惑。影片没有一条线性的时间线,而是通过零散的回忆碎片,像拼图一样,逐渐拼凑出易卜拉辛——这位反法西斯英雄的形象与生平。所以会觉得“莫名其妙”,是因为它的讲故事的方式,和我们平时看的很不一样。
❓ 为什么要用这种“莫名其妙”的方式讲故事?
导演之所以选择这种看似“支离破碎”的叙事手法,云哥觉得可能是有意为之的。
- •
为了塑造集体记忆:易卜拉辛的形象并非通过他个人的视角展现,而是通过其战友们的共同回忆。这种手法本身就暗示了英雄属于集体,他的精神存在于每一个战友的记忆中,是大家共同塑造的。每一次闪回,都是对英雄的一次缅怀和精神的再现。
- •
艺术上的尝试: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电影创作者可能也在积极探索新的电影语言。虽然这种探索在今天看来可能有些生硬和“故弄玄虚”,但其打破常规的勇气值得注意。它不像传统战争片那样专注于展现激烈的战斗场面,而是更侧重于战争背后的人与精神。
理解了这一点,再回头看那些“突兀”的闪回,或许就能感受到其独特的艺术追求了。
🌍 银幕之外:《安巴林》与一个时代
《安巴林》以及许多阿尔巴尼亚电影在中国的传播,本身就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
- •
特殊年代的银窗: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引进的外国电影数量有限,阿尔巴尼亚电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当时的中国观众而言,这些影片不仅是娱乐,更是一扇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影片中出现的吉他、格子衬衫、高领毛衣等物件,都曾让当时的年轻人心生向往。
- •
情感的联结:尽管叙事方式让观众感到困惑,但影片中英雄人物所展现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不畏牺牲的勇气,还是能跨越文化的差异,引发观众的共鸣。那句响亮的台词“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更是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符号。
所以,《安巴林》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电影本身,也在于它承载的时代记忆和跨文化传播的印记。
🎬 今天我们该如何欣赏《安巴林》?
时过境迁,当我们今天再度回顾《安巴林》这样的影片时,或许可以尝试用新的视角:
- 1.
将其视为历史的注脚:不要仅仅把它当作一部故事片,而是将其看作一个特定时代的文化产物。通过它,我们可以回望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状态,以及当时人们的审美趣味和接受程度。
- 2.
关注其人文内核:剥开叙事手法上可能存在的“生硬”外壳,去体会影片试图传达的对英雄的缅怀、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法西斯主义的憎恨。这种人类共同的情感是跨越时代的。
- 3.
宽容对待技术局限:以今天的电影技术标准和叙事技巧来衡量一部几十年前的老电影,或许会觉得它有些“粗糙”。但我们可以试着理解其在当时条件下进行的艺术探索。
云哥的个人心得🫡
第一次看《安巴林》时,我也被它跳跃的叙事搞得有点懵,心里嘀咕“这都在讲啥?”。但耐心看完,那些零散的片段慢慢拼凑出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时,还是有点被触动到。它可能不算一部在叙事上非常成熟流畅的作品,但其情感是真挚的,其创作尝试是有意义的。它像一首由集体合唱的缅怀诗歌,虽然章节有些交错,但歌声中的情感是炽热的。如果你对电影史或特殊年代的文化交流感兴趣,那么《安巴林》无疑是一部值得你耐心观看和品味的作品。它的价值,需要放在特定的历史经纬中去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