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浪》影评:左派电影如何叙事,底层抗争有何现实意义,经典港片价值几何

有没有想过,一部1976年的香港老电影,凭什么能让人看完心里头沉甸甸的?🤔 我说的就是张鑫炎导演的《大风浪》,它不是那种爽就完事的片子,而是像根细针,轻轻扎你一下,痛感却留好久。

🌊 电影讲了个啥故事?

《大风浪》的故事背景放在上世纪香港的一个小渔村。渔民海叔一家老老实实打渔为生,却受尽地方豪绅“鲨鱼口”的欺压。那时候渔船正更新换代,帆桨船被螺旋桨船取代,渔民们根本负担不起这笔费用,只能去贷款。

“鲨鱼口”就利用渔民文化水平低、思想保守的特点,放高利贷盘剥他们,搞得不少渔民破产,甚至被迫卖儿卖女。海叔的女儿阿娣很漂亮,和邻居进步青年阿龙订了亲。阿龙带领渔民反抗奸商,本来两人要结婚的,但阿龙因为嫁妆问题不好意思开口。

海叔欠了债,“鲨鱼口”为了安抚阿龙不让其闹事,答应借钱给阿龙结婚,这样海叔也能用彩礼钱还债,但条件是要海叔保证阿龙不再闹事。阿龙拒绝了这个要求,但海叔却因还不起贷款,渔船被拖走。淫媒珍妈和“鲨鱼口”串通,想骗阿娣去卖身赚钱。阿娣为了父亲不得不向珍妈借钱并答应条件。

村里人建议阿龙和阿娣私奔,珍妈听说后要来抢阿娣,被众人喝退。海叔为了尽快还珍妈钱,冒险在台风天出海,阿龙也追上去同行。台风过后渔村一片狼藉,奸商却借口清理灾区强占渔村。当大家为海叔一家担心,“鲨鱼口”和珍妈又来幸灾乐祸时,海叔回来了——他们遇难后被内地军民所救。海叔终于明白逆来顺受只能任人宰割,加入了阿龙反抗压迫的斗争中。

🎬 这片子有啥特别之处?

《大风浪》是由香港左派电影机构“长城影业公司”1976年出品的。它和同时代内地的政治宣传影片在叙事模式上,特别是对被剥削者生活境况的描写,有相似之处。不过影片中并没有出现“党组织”的直接介入,只是以“内地军民兄弟”的正面形象间接出现。

张鑫炎的导演手法很扎实,不花哨但有力。影片中的渔村生活场景拍得很真实,你能感受到海风中的咸味和渔民们的艰辛。鲍起静等演员的表演也很真挚,没有过度煽情,反而让故事更有说服力。

​电影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展现了底层人民从忍辱到抗争的转变过程。海叔这个角色尤其代表——从一开始的逆来顺受,到最后的觉醒反抗,整个心理转变过程很真实,不突兀。

💡 为什么现在看还有意义?

虽然《大风浪》是近50年前的电影,但它提出的问题今天依然存在🤨。就像有影评说的:“那个时代的思维方式,看起来愚昧可笑,可是想想如今,实质又何曾改变多少,皆为环境、世俗、形式所锢”。

​电影中关于彩礼嫁妆的困境​​,现在不少地方依然存在。两个人结婚,为什么非要彩礼嫁妆?非要摆酒请客?这些世俗形式的束缚,到今天还是让很多年轻人头疼。

​底层民众的抗争方式​​也值得思考。电影里说到“权利是需要争取的,最好的方式是团结”。但生存的方式多种多样,“不是只有一片海、一条船”。这让人想到现在的社会竞争,是不是也只有少数几条路可走?能不能有更多元的选择?

👀 怎么看这部电影的价值?

《大风浪》作为香港左派电影的代表作之一,有其特殊的历史价值。它记录了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思想观念,让我们能看到过去香港社会的另一面。

​电影的艺术成就​​也不容忽视。虽然它有明显的宣传色彩,但艺术处理上并不粗糙。人物形象立体,故事完整,情感表达克制而有力,这些都比同时期很多直白的宣传片高明得多。

​最重要的是​​,它提出了关于社会正义、阶级平等和个人尊严的问题。海叔最终的觉醒告诉我们,逆来顺受换不来尊重,只有勇敢抗争才能改变命运。这种精神在任何时代都有其价值。

看电影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要是海叔早点觉醒,是不是能少受点苦?但可能每个人的觉醒都需要一个过程吧。就像我们现在,明明知道很多观念不合理,却还是被裹挟着前行。

《大风浪》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过去,也反射出现在。如果你对香港电影历史感兴趣,或者想看看不同角度的社会叙事,这部老电影值得找来一看。毕竟,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理解现在嘛。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