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民》(Metropolitan)是导演惠特·斯蒂尔曼1990年推出的导演处女作,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文学性的对白,深入探讨了上世纪80年代末纽约一群上层阶级年轻人的生活状态与精神世界。影片获得了第43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并提名了第63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
📖 影片故事梗概
影片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圣诞假期的纽约,主要围绕一群自称“莎福鼠帮”(the Sally Fowler Rat Pack)的年轻人展开。故事的主线围绕着汤姆·汤森(Tom Townsend)展开。他经济状况略显拮据,穿着租来的燕尾服和雨衣,试图融入这个圈子。汤姆最初爱上了初入社交界的女子塞雷娜(Serena),但塞雷娜对他并无兴趣,反而将汤姆写给她的情书转交给了自己的朋友奥德丽(Audrey)。奥德丽是一位单纯敏感、对简·奥斯汀小说有着浓厚兴趣的女孩,她对汤姆一见钟情。
与此同时,小团体中实际的领头人尼克(Nick),一个愤世嫉俗但心地善良的角色,非常厌恶有着贵族头衔的同学里克·冯·斯洛内克(Rick Von Sloneker),认为他是一个内心冷酷的花花公子。影片围绕着汤姆、奥德丽、塞雷娜以及尼克之间微妙的情感关系展开,最终汤姆意识到自己真正喜欢的是奥德丽,并在得知她与里克一起去度假后,焦急地赶去解救她。
🎭 角色深度解析
《大市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对一群性格各异的上层阶级年轻人的生动刻画:
- •
汤姆·汤森 (Tom Townsend):汤姆是观众的窥视视点。他出身尚可但家道中落,与母亲住在当时认为“不太体面”的纽约上西区。他试图用理想主义和不成熟的政治文学宣言(如宣称自己是傅立叶主义者)来掩盖自身的不安全感和经济窘迫。
- •
奥德丽·鲁热 (Audrey Rouget):奥德丽是“一个单纯敏感,有点小懒散的女孩子”,对简·奥斯汀的小说极为着迷,是一位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她通过文学经典来指引生活方向,并明显驱散了阶级优越感。
- •
尼克·史密斯 (Nick Smith):尼克是小团体实际上的领头人,经常是人群中的焦点。他风趣幽默但心地善良,其带有讽刺意味的话语常常就是他的真心实意。他代表了对其所处阶级的批判者,但又依赖这个阶级的矛盾心态。
- •
查理·布莱克 (Charlie Black):查理是“托着眼镜的Charlie Black”,已是一名特稿专栏作家。他沉溺于所处阶级眼前的失意以及即将来临的垮塌,杜撰出“城市高级中产阶级”(urban haute bourgeoisie,简称UHB)这个词,是典型的时代残留的遗老遗少,无望地怀想着公民担当和无私的家长式作风盛行的时代。
这些角色共同构成了一幅纽约上层阶级青年群体的生态图景。
🗣️ 为何被称为“清谈电影”?
《大市民》被许多影评人和观众称为一部“清谈电影”(Talky film)。这主要是因为:
- •
对白驱动叙事:影片的剧情完全是为巧妙编写的对白服务,故事推进和人物性格展现几乎完全依靠角色之间密集、机智且充满文学性的对话来完成,而非依赖强烈的外部动作或戏剧性事件。
- •
话题广泛深刻:影片中的对话内容涵盖了文学、哲学、社会阶级、爱情、伦理等诸多方面。角色们谈笑风生间互飙从句,频繁使用“however”、“nevertheless”等词汇,其做作的言辞与娴熟的表演之间的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 •
低成本制作的焦点:作为一部低成本电影,影片在拍摄场地和摄影机移动方面受到诸多限制。因此,导演将重心放在了对话的打磨和演员的表演上,使得对白成为了影片最核心的魅力和特色。
这种“清谈”风格让观众得以深入这群年轻人的精神世界,感受他们的所思所想,以及他们与自身所处社会阶层之间的复杂关系。
🧐 主题探讨:阶级焦虑与时代变迁
《大市民》远不止于一部描绘年轻人社交生活的喜剧,其深层内核是对美国上层阶级(或称之为“城市高级中产阶级”)正在改变的命运及其文化焦虑的敏锐洞察和微妙批判。
影片通过查理这个角色,直接表达了这种阶级的失意和末世情绪。他创造了“UHB”这个词,并哀叹其眼前的失意与即将来临的垮塌。导演斯蒂尔曼似乎也持有类似的观点,电影的英文原名“Metropolitan”(大都市)与其看似狭小的叙事范围形成了一种狡黠的对比,暗示了更宏大的主题——一个阶级的“诸神的黄昏”。
然而,影片的讽刺笔触是轻盈而深情的。它并没有进行赤裸裸的批判,而是带着一丝怀念和温情,描绘了这群“诚挚正直”的年轻人如何在价值观面临挑战的时代,疲于应付生活中的两难。影片结尾,查理、汤姆和弗雷德在酒吧向一位年长男士寻求关于阶级末世论的想法时,年长男士平淡的建议“只管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似乎也道出了人生在世实事求是与妥协让步的无奈与必然。
🎬 风格与影响
在视听语言上,《大市民》因其低成本制作而显得质朴。影片多采用室内戏,摄影构图并未特别考究,但与其“清谈”的特质相符。影评人常将它的风格与埃里克·侯麦的早期作品相比,认为其“令人卸下心防的笨拙结尾”又带有几分戈达尔《法外之徒》式的简单粗暴。电影的配乐结合了古典乐和现代舞曲,很好地契合了影片的主题。
导演惠特·斯蒂尔曼凭借其独特的编剧风格和人物刻画,使这部影片成为其“曼哈顿上流社会三部曲”的开篇之作。他的对白机智、幽默,充满反讽,同时又饱含深情,让人联想到简·奥斯汀的社会观察和伍迪·艾伦的知识分子趣味,但又有其独特的保守与锐利并存的基调。
💡 观影心得与建议
《大市民》可能并非一部适合所有观众的电影。如果你追求强烈的戏剧冲突和视觉奇观,可能会觉得它略显沉闷。但如果你愿意静下心来,倾听一场场机智幽默又暗藏机锋的对话,沉浸于那个特定时代、特定阶层年轻人的精神世界与微妙情感之中,那么这部电影无疑是一件值得反复赏味的“珍宝”。
它像是一幅精细的工笔画,细致地勾勒出了一个即将发生变迁的社会阶层的群像。影片中那些关于阶级、爱情、文学和哲学的讨论,至今仍能引发思考。尤其是对于喜欢社会讽刺喜剧、文学性电影以及侯麦、伍迪·艾伦等人作品的观众来说,《大市民》更是不容错过的佳作。
观看小贴士:观看时不妨多留意角色之间的对话细节,其中充满了机智的反讽和文学典故(如对简·奥斯汀《曼斯菲尔德庄园》的讨论)。这些对话不仅是塑造人物的关键,也是理解影片主题的锁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