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豆瓣8.7分,这片子到底讲了啥?
《抛掉书本上街去》是日本导演寺山修司1971年的长片处女作,在豆瓣上保持着8.7分的高分。但说实话,第一次看这片子很多人会懵。它不像我们平常看的那些故事线清晰的电影。
电影大致围绕少年北村英明展开。他生活在一个堪称“绝望”的家庭里:父亲是退伍兵,整天沉湎于堕落;祖母老年痴呆;妹妹则与一只兔子有着异常亲密的关系,几乎不与外人交流。英明自己呢,在这种环境下,内心充满了痛苦、挣扎,还有一种无处发泄的愤怒。影片就是用一种幻想与现实交织的方式,呈现了他近乎疯魔的糜烂青春。
🍁 表:《抛掉书本上街去》核心信息快览
项目 | 内容 |
---|---|
导演 | 寺山修司 |
上映年份 | 1971年 |
豆瓣评分 | 8.7分 |
主要风格 | 实验性、意识流、超现实主义 |
核心主题 | 战后青年的迷茫与绝望、家庭崩坏、反叛精神 |
视觉特点 | 拼贴画、滤镜、跳切、打破“第四面墙” |
🎭 二、为啥说它“绝望”?青春的另一面看得人窒息
这部电影最戳人的地方,就是它把那种极致的虚无和绝望感拍出来了。
英明的家庭是当时很多日本家庭的缩影。战后,旧的价值观崩塌了,新的又没完全建立起来,年轻人找不到方向,迷茫和愤慨成了基调,但愤怒往往找不到具体对象,最后只剩深深的无力。电影里有一段台词特别经典:“在我的梦里,我不断坠落,这是为何我也无从知晓。但是即便我不知道,还是坠落下去,一边坠落一边想着,没有可以抓住的东西,所以才坠落的啊”。这种无助和坠落感,就是电影情绪的核心。
英明劝父亲振作、保护妹妹,但这些努力都失败了。他跑到大街上抓住路人嘶吼咒骂,但没人理解他压抑太久的苦闷,也没人能给他答案。这种试图反抗却找不到出路,最终被无力感吞噬的过程,看着特别窒息。
🎨 三、实验性手法?这片子形式也太怪了!
《抛掉书本上街去》在电影形式上非常大胆和前卫,这也是它闻名的重要原因。
寺山修司在片里用了大量超现实的、梦幻的意象。比如妹妹和兔子的关系、书法床单上的成人礼、田野里焚烧的美国国旗、永远飞不起来的人力飞机……这些意象都带有强烈的隐喻色彩,需要观众自己去解读。
影片的剪辑是拼贴式的、意识流的,感觉有点乱。它会突然插入征婚栏目、采访、诗歌独白、哲学句子,甚至漫画和舞台剧片段。各种滤镜(红的绿的)、跳切、手持晃动镜头,加上摇滚乐、迷幻乐和梵乐般的悲恸声,共同营造出一种光怪陆离、邪气又愤怒的氛围。
电影还特别喜欢打破“第四面墙”。开头是黑屏,男主英明直接对观众说“这就是电影”;结尾更绝,一声“咔”后,演职人员集体出现在镜头前,告诉你“这就是一部电影,28日之后再无这部电影”,然后镜头扫过每个人的脸。这种手法粗暴地把观众从故事里拉回现实,让你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只是在看一部电影,但电影里的迷茫和挣扎,又何尝不是现实的一种映射?
📜 四、背后有啥历史?不只是个人的痛苦
要更好理解这部电影,可能需要一点历史背景知识。
影片反映的是战后日本社会的状况。战败的阴影还没散,美国文化又涌进来,传统家庭观念受到冲击,年轻人夹在中间,身份认同混乱,感到格外虚无和颓废。电影里出现的焚烧美国国旗、Peace牌香烟、学习吃西餐牛排等场景,都是这种文化碰撞和矛盾心理的体现。
所以,英明一家的悲剧和年轻人的街头反叛,不仅仅是个人或家庭的问题,更是一个时代和社会的缩影。那种“无意义的真实回响”,触碰的是一代人的共同迷茫。
🍿 五、那么,它值得看吗?云哥的一些建议
《抛掉书本上街去》肯定不是一部“好看”或者轻松的电影。它冗长、喧噪、剪辑跳跃,看的时候可能会觉得不适,甚至烦躁。但这种“不适感”,恰恰是导演想要传达的,和那代年轻人的生存状态很像——一团需要耐心拆解的混沌。
✅ 所以,如果你:
- •
对实验性、作者性强的电影感兴趣,能接受非常规叙事。
- •
想感受日本新浪潮的电影美学和反叛精神。
- •
愿意透过光怪陆离的表面,去思考背后关于青春、家庭、社会的深刻议题。
- •
不介意观影过程中的“不适感”,甚至愿意将其作为一种体验。
那这部片子绝对值得你找来看一看。❌ 但如果你更偏爱传统、流畅叙事和娱乐性强的电影,那它可能会让你觉得难以入口。
🌟 个人心得
《抛掉书本上街去》就像一场激烈又颓废的梦。它用嘶吼和咆哮的方式,把青春的愤怒、无助和绝望撕开给你看。虽然影片的很多手法看起来很“胡来”,但那种真诚和直面痛苦的勇气,反而特别打动人。
它或许不能给你答案,但能让你强烈地感受到一种情绪,一种状态,一个时代。看完之后,那种虚无和刺痛感可能还会停留很久。它提醒我们,青春不总是明媚的,有时候,它就是在黑暗中坠落,却找不到东西可以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