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闹海》影评:为何是中国动画高峰,艺术价值何在,自刎场景为何经典

《哪吒闹海》影评:为何是中国动画高峰,艺术价值何在,自刎场景为何经典

《哪吒闹海》影评:为何是中国动画高峰,艺术价值何在,自刎场景为何经典

你有没有想过,为啥一部1979年的老动画,到现在还被好多人惦记?《哪吒闹海》就是这么个神奇的存在,它不像现在有些片子看个热闹就完事儿,而是能让你心里头咯噔一下,然后琢磨好久。

💡 故事到底讲了啥?

《哪吒闹海》的故事,其实是从《封神演义》里扒拉出来的,但又不是完全照搬。它讲的是陈塘关总兵李靖的儿子哪吒,出生就挺另类,是个肉球,然后一下蹦出来个娃娃。这孩子长大了点吧,就碰上了东海龙王三太子敖丙在那儿欺负人,哪吒看不过去,就跟人干架,结果不小心把敖丙给打死了。这下可捅了马蜂窝,龙王不干了啊,非要水淹陈塘关,让李靖给个说法。哪吒为了不连累爹妈和老百姓,最后选择了“割肉还母,剔骨还父”,自个儿了断了。后来是他的师父太乙真人用莲花给他重塑了肉身,他才又活过来,去找龙王算账。整个故事跌宕起伏,有憋屈,有壮烈,最后也算出了口气。

🎭 人物塑造为啥那么打动人?

哪吒这孩子,真是这片子的魂儿。他​​勇敢,正义感爆棚​​,看到不平事就敢出头,哪怕对方是龙王的儿子也不怂。但他也不是完美小孩,有点冲动,不然也不会闹出那么大乱子。最让人心疼的是,他最后为了保全大家,选择了那么惨烈的方式告别,那种​​牺牲精神​​,看得人鼻子发酸。龙王呢,就是个大反派,​​贪婪又凶狠​​,仗着自个儿有权有势就欺负人,正好衬托出哪吒的反抗有多不容易。李靖这个爹当得也挺憋屈,一边是儿子,一边是上级和百姓的压力,左右为难。

🤔 艺术上牛在哪儿?

《哪吒闹海》在艺术上那真是下了血本,​​中国传统味儿特别浓​​。画面用的是​​工笔重彩​​的画法,你看那东海的海水、陈塘关的街景,都跟画儿似的,细腻又好看。色彩也用得大胆,哪吒那个红肚兜在蓝汪汪的背景里,特别扎眼,一下就抓住你了。人物的动作设计还融入了​​戏曲的身段和招式​​,打起来好看又有劲儿。听说美术设计张仃先生还专门去研究了​​敦煌壁画​​和​​民间门神画​​,才设计出哪吒那经典造型:红衣白裤,乌发赤足,又稚气又带着股韧劲儿。

🌟 音乐是怎么加分的?

这片子的音乐也是​​功不可没​​,是金复载先生作的曲,用的都是​​传统民族乐器​​。打斗场面紧张的时候,音乐就​​激昂起来​​,敲锣打鼓的,让你心都提到嗓子眼;放到感情戏的时候,音乐又​​柔下去了​​,古筝什么的悠悠地响,听得人心里头酸酸的。音乐和画面贴得紧紧的,把你完全带进那个情境里去了。

📝 它想表达啥?对我们有啥用?

《哪吒闹海》不光是讲个神话故事,它里头有​​挺多深意​​。比如​​惩恶扬善​​这个主题,从头到尾都贯穿着,哪吒就是那个挑战权威、追求正义的小英雄。他那股子​​反抗精神​​,不管在啥时候,都能给人鼓劲儿,提醒咱遇到不公别忍着。还有他最后牺牲自己救大家,也体现了那种“​​舍小我,顾大我​​”的想法,挺有教育意义的。这片子也展现了咱们​​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和审美,是部能让人骄傲的民族动画。

​个人观点与建议​​:

《哪吒闹海》在我心里,是中国动画一座很难越过的高山。它把故事、艺术和思想揉得特别好,尤其是哪吒自刎那段,每次看心里都堵得慌,那种悲壮的美,后来好多动画都做不出来了。如果你还没看过,或者很久没看了,真的值得再找出来好好看看,最好是能看高清修复的版本,细细品味里面的每一帧画面和每一下配乐。你会发现,它不只是一部给孩子看的动画,更是一部能让大人思考的作品。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