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某个电影论坛,看到有位叫“电影小白兔”的网友发了条帖子:“刚看了《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差点看睡着了…这导演到底会不会讲故事啊?节奏慢得离谱,场景基本就一个卧室,感觉像是在看一幅会呼吸的油画,但又不确定自己看懂了没。有没有看明白的朋友来聊聊,这部电影到底好在哪里?” 🤔 这条帖子一下子引发了热烈讨论。
一位叫“ cinephile老张 ”的网友先回复了:“朋友,你这感受太正常了! 我第一次看也有点懵。这部电影是西班牙导演阿尔伯特·塞拉拍的,它就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讲故事’的商业片。它更像一个行为艺术,或者一场缓慢而庄严的死亡仪式的纪录片。导演把镜头死死对准了路易十四生命最后的那几周,几乎没什么外景,就在那间昏暗的卧室里。这种‘慢’和‘单调’,恰恰是导演刻意追求的,他想让我们真切地体验时间在垂死之人身上的流逝感,那种无力、煎熬和静止感。你得有点耐心,才能品出味道来。”
另一位叫“历史爱好者小王”接着补充:“老张说得对。从历史角度看,这部电影的细节抠得挺真实的。路易十四是1715年死的,电影里展现的宫廷礼仪、医生那些现在看来很荒诞的医疗手段(比如放血),都挺符合时代背景的。电影一开始路易十四腿疼,后来恶化,历史记载他确实死于坏疽。最讽刺的是,一群御医和所谓的专家围着他转,但基本没啥用,这其实也暗戳戳地影射了当时权力体系的僵化和无能。所以你看,它不是在讲一个波澜壮阔的故事,而是在展示权力巅峰的人物在面对死亡时,和普通人一样的脆弱和无助。太阳王也是人啊!”
这时,“视觉艺术控Lydia”插话了:“我必须夸夸这部电影的画面和灯光!🎨 摄影师乔纳森·里克布尔(Jonathan Ricquebourg)真的太厉害了。电影的打光完全是在向伦勃朗的油画致敬,你们注意到没有?大量的侧光和高对比度,人物脸部一半在光里一半在阴影中,显得特别深邃、神秘,又有种庄严的悲剧感。虽然场景单一,但每个镜头都像一幅精心构图的古典油画,连国王睡衣的红色、帷幔的金色,在烛光下都显得特别有质感,但又透着一股衰败和死亡的气息。这种视觉享受,是很多快节奏电影给不了的。”
“哲学系学生小吴”的回复有点深度:“我试着从另一个角度说说。这部电影让我想了很久‘死亡’这件事。导演塞拉好像刻意剥去了路易十四所有的帝王光环。不管他生前多么伟大,被称为‘太阳王’,在死亡面前,他一样要承受身体的腐烂(坏疽会导致恶臭)、病痛的折磨,以及意识的逐渐模糊。电影里那些漫长的特写镜头,尤其是对着路易十四(让-皮埃尔·利奥德 饰)脸庞的镜头,仿佛在逼问我们:当剥离所有外在的身份、权力和财富,生命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又如何面对那必然的终点?它不是在给我们答案,而是在引发一种沉思和观照。”
“音乐与声音侦探”则注意到了细节:“不知道你们留意到声音设计没有。电影里几乎没什么配乐,但环境音特别突出:钟表的滴答声🕰️ 几乎贯穿始终,暗示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倒计时;国王沉重的呼吸声、呻吟声;还有最后阶段出现的苍蝇嗡嗡声,甚至给人一种腐败和死亡的‘恶臭’联想。这些声音比任何悲壮的背景音乐都更有力量,它们真实得让人窒息,直接把观众拉到了那个死亡现场。”
讨论中,也有一位叫“普通观众大刘”的网友表达了不同看法:“谢谢各位大佬解读!👍 听了大家分析,好像能理解一点导演的意图了。我得承认,我看的时候确实觉得闷,差点没坚持下去。可能我平时看好莱坞大片比较多,习惯了强剧情和快节奏。这种作者性太强的艺术片,确实需要特定的心境和一定的准备才能欣赏。不过我觉得了解一下背景和主题再重看一遍,或许会有新感受。”
关于主演让-皮埃尔·利奥德的表演,几乎是众口一词的赞美。“经典电影爱好者”感叹道:“男主让-皮埃尔·利奥德真是用眼神和微表情在演戏啊! 要知道他可是法国新浪潮时期过来的老戏骨了。电影里他台词不多,大部分时间就躺在那里,但全靠眼神、面部肌肉的轻微抽动、沉重的呼吸,就把一个垂死帝王的虚弱、挣扎、偶尔的清醒乃至最后的平静都传递出来了。尤其那个长时间凝视镜头的画面,看得人心里发毛,又觉得特别有力量。这表演功力太深了。”
综合大家的讨论,虽然《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可能不适合追求娱乐性和强叙事的观众,但它在其艺术领域内,无疑是一部大胆且完成度极高的作品。它极度缓慢的节奏、高度集中的场景、油画般的视觉呈现和对死亡过程的赤裸凝视,共同构成了一种独特而深刻的观影体验。它或许不会让你感到“愉悦”,但可能会引发你对生命、权力、死亡以及电影艺术本身的更深层次思考。
所以,如果你对历史传记、作者电影、深刻的哲学主题感兴趣,并且不畏惧缓慢的节奏和压抑的氛围,那么《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是一部值得你耐心观看并细细品味的作品。观看前,最好能了解一下路易十四的基本历史和电影的风格取向,这样可能会帮助你更好地进入这部电影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