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时代》影评,儒者为何困惑,现代人如何独立,台北浮世绘

我们说生活富裕了之后,人是不是就自然幸福了?这个问题,两千多年前孔子被学生问到,两千多年后杨德昌在电影里又问。电影一开头就摘了《论语》那段著名的“既富矣,又何加焉”,但偏偏没把孔子最后那句“教之”放出来。然后字幕告诉你,台北已经是全世界最有钱的都市了。钱有了,然后呢?► ​​杨德昌到底在问什么​

杨德昌给这部电影取的英文名叫“A Confucian Confusion”(儒者的困惑)。 confusion这个词真的用得很妙。电影里那个作家姐夫写的书也叫《儒者的困惑》,他假设孔子要是活到今天,会不会被大家当成最会“装”的人——因为他太真诚、太温和了,反而显得不真实。

电影里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琪琪。她对人友善、做事认真,脸上总带着微笑,但几乎所有人,包括她男友小明和闺蜜Molly,都觉得她在“演”,怀疑她“怎么可能没有脾气”。

所以杨德昌其实在质问:当整个社会都用怀疑和虚伪的尺子去量人,那个真正真诚的人,反而被当成假的?那我们追求的儒家教化,到底教出了什么?是表面客气、背后算计的“人情世故”?

► ​​台北浮世绘:一幅群像里的每个人都在演戏​

电影拍了十几个角色,几乎每个人都在角色扮演:

  • Molly,富家女,公司老板,但公司靠家族支撑,婚姻是财团联盟。她看似独立,其实被困在金钱和关系网里。

  • 阿钦,Molly的未婚夫,有钱但没主见。被顾问Larry摆布,连感情都要别人教他怎么投资。

  • Larry,自称人情投资专家。他把感情当筹码,友情是长期股,爱情是高风险投资,结果最后被自己的计算反噬。

  • 小明的爸爸是官员,曾因贪污家庭破裂。小明自己做公务员,却要学着在体制内“正常”地做事——哪怕那意味着虚伪和背叛。

    这些人物关系错综得像一张网,夫妻、情侣、同事、朋友,全部牵扯着利益和表演。杨德昌没用外景大片,反而多用办公室、门窗、电梯这种封闭空间——好像谁都被关在自己的角色笼子里,走不出去。

► ​​我们能不能诚实一点?杨德昌的答案或许在这里​

电影后半段,作家姐夫差点自杀。他之前写浪漫小说,后来愤世嫉俗,觉得人都是假的。但和琪琪经历了一场小车祸后,他忽然明白:“战胜虚伪,并不是要真的去死,而是真正诚实的活下去。”

这句话几乎是电影的点题。

而琪琪,一直被骂“装”的女孩,最后反而成了最清醒的那个。她受不了大家的猜忌,冲出公司,但最后又回来,对Molly说“我只是想你”。这一句真心话,反而让两人和好了。

电影结尾也挺妙:小明和琪琪分手后又相遇,在电梯口。小明犹豫半天没按楼层,门开了琪琪站在外面问“要不要去喝杯咖啡?”

那一刻,没有算计,没有角色,只有一点笨拙的真心。

► ​​看这部电影,对我们现在有什么用?​

杨德昌拍的是90年代初的台北🐟,但你看今天的内地都市——996、躺平、社恐、人情社会、朋友圈人设——是不是感觉一模一样?

我们好像也一样富了,但更累了,更迷茫了。网络上每个人都在表演“美好人生”,但底下全是焦虑和困惑。

杨德昌狠,但他不绝望。他最后留了一个开放结局:琪琪和小明可能重新开始,作家姐夫不再想死,Molly解除婚约后反而松了口气。

这些人是不是终于要开始“独立”了?独立不是自私,不是冷漠,是知道“我真的要什么”,然后诚实地去做。

​个人观点时间:​

我看完最震撼的是——杨德昌居然用喜剧方式拍这么悲观的主题!台词密集得像论文,每个人都在不停说话,但反而更显孤独。

他像拿着社会学报告一样拍电影,但这片居然还有金马奖最佳编剧🎬(倪淑君、金燕玲表演绝了)。

如果你最近觉得“活得好假”,推荐你去看。可能不舒服,但看完或许会长叹一口气,然后想:

“从今天起,我能不能少演一点?”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