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影评,隐私安全,现代孤独,信任危机该怎么办?

你是否也曾觉得,有人在看着你?💻 或者,你的手机好像偷听了你的谈话,不然怎么刚聊完某样东西,广告就推送过来了。这种微妙的不安感,在50年前,就被电影大师科波拉用一部神作给精准预言了,它就是——《对话》(The Conversation),有时候也被翻译成《窃听大阴谋》。但你知道吗,这个常见的译名其实有点误导人,它甚至和影片的重点有点背道而驰——因为这电影压根不是在讲一个简单的“阴谋论”故事。

► ​​这部电影到底讲了什么?​

故事听起来不复杂。主角哈里·考尔(吉恩·哈克曼饰),一个顶尖的窃听专家,性格孤僻,生活就像他常穿的那件半透明雨衣一样,把自己和外界隔开。他受雇去监听一对在广场漫步的男女。通过反复聆听录音,他拼凑出一句让他毛骨悚然的话:“他一有机会就会杀了我们。”哈里预感到自己的窃听成果可能导致一场谋杀,良知让他陷入巨大不安,他试图去阻止,却发现事情完全朝着他意料之外的方向发展,最终,他自己反而成了被监视的对象,甚至把自己租的房子拆了个底朝天,就为了找出那个可能根本不存在的窃听器。

《对话》影评,隐私安全,现代孤独,信任危机该怎么办?

► ​​为什么它的声音如此特别?🎵​

说《对话》是一部“听”大于“看”的电影,一点也不夸张。科波拉对声音的处理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影片中那段关键的男女对话,以各种不同的形态反复出现了十次。有时候是碎片化的电流声,有时候是哈里脑海中的幻听,我们就像哈里一样,拼命想从这些声音碎片里拼凑出真相。这种设计巧妙地把观众拉到了和主角完全相同的位置上,我们听到的就是他听到的,我们的困惑就是他的困惑。所以当最后真相揭晓,我们发现听觉也会欺骗我们,所谓的“实锤”可能完全是我们自己想象出来的“拟像”时,那种震撼是直达心底的。电影里的音乐也不是普通的背景乐,零星的钢琴声和哈里自己吹奏的萨克斯风,从头到尾都弥漫着一种空旷、孤独又单调的氛围,这音乐就是他的人啊。

► ​​科波拉想用哈里这个人物的困境表达什么?​

哈里这个人,真的太矛盾了。他的职业是侵犯别人隐私,但他自己却极度注重隐私,不信任任何人,连邻居的生日祝福都让他警惕。他做着不道德的工作,内心却有一套自己的道德标准,他因为可能伤害到别人而备受良心折磨,甚至跑去教堂告解。这种撕裂感,正是现代人处境的缩影:我们一边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利,一边又害怕被科技吞噬;我们渴望连接,又害怕受伤所以把自己封闭起来。哈里拆家也找不到窃听器的那种巨大孤独感,科波拉说那就是现代人的常态。而且你看哈里名字的由来,也是个美丽的意外。科波拉原本给他取名Harry Caller(呼叫者哈里),结果秘书打字打错了,打成了Caul(胎膜)。科波拉觉得这个错更好,因为它成了一个绝妙的隐喻:哈里就像被一层薄膜包裹着,与真实世界隔绝开来。这件塑料雨衣,就是他的保护壳,也是他的囚笼。

《对话》影评,隐私安全,现代孤独,信任危机该怎么办?

► ​​《对话》和我们现在的世界还有什么关系?​

《对话》影评,隐私安全,现代孤独,信任危机该怎么办?

这部电影是1974年上映的,那时候美国正深陷“水门事件”的丑闻,全社会都弥漫着一种对政府的不信任感和被监视的恐慌。科波拉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情绪。但你说50年过去了,电影过期了吗?一点也没有!斯诺登曝光的“棱镜计划”,以及我们现在无处不在的网络监控、摄像头、大数据收集……我们其实就生活在一个比哈里时代技术更先进、范围更广的“窃听时代”。电影里那个所谓的“监督及安全技术交流会”,说白了就是窃听设备的展销会,这和今天各种科技博览会推销智能安防、人脸识别技术的情景,是不是有某种诡异的相似?电影提出的问题至今依然刺耳: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还能保有隐私吗?信任的基础又在哪里?

💡 ​​所以我的个人看法是​​,《对话》远不止是一部出色的悬疑片,它是科波拉用电影发出的一封警告信,一封穿越了时间、到现在依然嗡嗡作响的信。它精准地预言了现代科技社会中人的异化和孤独。看完电影后那种细思极恐的感觉,很久都散不去。它提醒我们,最大的危险或许不是某个具体的阴谋,而是那种系统性的、无所不在的窥探本身,以及它对我们心灵的蚕食。这电影,真的值得每一个生活在数字时代的你,去找来看一看,然后仔细听,认真想。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